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

ID:6695044

大小:2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1-22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_第1页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_第2页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_第3页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_第4页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中医学毕业论文(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根据摘要: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阴阳说、五行说等。这些产生于不同时代、各有独特内容、原本自成体系的哲学学说,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的研究、阐发和中医的运用、发展,已经改变了原始的理论形态,相互整合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哲学思想体系,不仅与现代唯物论、辩证法相当接近,也与现代科技文化比较契合。大致能够满足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并且是其它任何哲学思想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关键词:中医哲学基础;历史演进;现代适应性;不可取代性作为古老的传统医学,中医面临一个存亡攸关的难题,即实现其现代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的殷切希望。但它有无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尚

2、有一些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其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中医以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限制了它与现代科技文化的沟通和结合。这一看法在中医与现代科技文化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实际上,这样的鸿沟并不存在。1.中医哲学的历史演进众所周知,中医药学自形成之日起,就与气一元论、阴阳说、五行说等结下不解之缘,以这些哲学学说作为理论工具,解释世界的本质、状态、演化及人的生理、病理、药理等。若就这些学说的原始理论形态而言,确实十分粗陋,甚至可笑,与现代科技文化不能同日而语。例如最早所谓“气”即指空气、云气、水汽等可感的具体之气,10“阴阳”即向日、背日,“五行”即指木、火、土、金

3、、水五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物质形态。这样的概念还不能归入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气”、“阴阳”、“五行”的内涵也几经演进,发生质变,即日益抽象化、普遍化,与其原本所指越来越远。可感之“气”的哲学化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精气”、“元气”概念的出现,使“气”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此后的发展越来越精致,越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彻底性。中唐王冰在其名著《黄帝内经素问注》中指出:天地万物及人这些有形的“器”,是有成有毁、有生有灭的,而构成这些“器”的“气”或曰“元气”是无成无毁、不生不灭的。王冰还进而指出:“气”的生化和“器”的成

4、毁完全是其自身的运动,即“自生自长,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1的,没有任何其他力量或意志参与、操纵这些过程。王冰之后,医家之所谓“气”,不再是一种实物,而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明末张介宾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万物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万物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形(人身)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2如此之气,既是世界一切实物、现象的本体,又是其变化的动力源泉之所在。阴阳概念的哲学化始自西周末年的伯阳

5、父。他以阴阳之气的阻隔和运动失衡解释三川地震310。逮至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哲学的阴阳说日趋成熟,广泛运用于自然、社会各个领域。其内涵也由两种气发展为构成任何事物的既互有差异、对立、斗争又互根、互藏、依存、转化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趋势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再局限于一事一物,并且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总根源、总规律。如说:“一阴一阳之谓道。”4医家不仅把它看作“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还视之为“生杀之本始”、“死生之本”。5后世医家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丰富阴阳学说,揭示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如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6、。”6“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7“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8“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9。“阴阳互藏互交,以生化不息。以其阳中有阴,故阳极则阴生”,“阴中有阳,故阴极则阳生”。10在临证中则把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促使阴阳自和,“以平为期”,作为基本的治则治法。如此完整、深刻的思想理论与其原始形态不可同日而语。“五行”说的哲学化亦始自西周末年。史伯(一说即伯阳父)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11。把原本作为五种生活资料的“五行”提升到“百物”本原的高度。逮至春秋

7、战国时期,“五行”所指与其本义越来越远,诸如五虫、五味、五色、五时、五方、五音、五数、五帝、五神、五德等,其物质层面的意义逐渐淡化,方法论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医学领域则将“五行”10与五脏对应,再把五脏与其他器官、部分、组织一一对应,从而将全身的每一构成要素和功能都纳入五行的框架之中。五行之间的作用,也由原来单向循环的生、克扩展为纵横交错的生克乘侮关系,更加接近实际。如此意义上的五行说,并不表示人体脏腑及其对应的其他器官、组织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后世医家沿着这一思路继续运用、发展和扬弃“五行”说,将木、火、土、金、水符号化,犹如A、B、C、D、E,并不表示某

8、种物质材料;视“五”为约辞,而非确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