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

ID:27931191

大小:7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上传者:U-991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_第1页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_第2页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_第3页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_第4页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论隆兴寺建筑艺术的空间意境之美摘要: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千年,仍神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使心灵得到自由和解放。关键词:隆兴寺;空间;意境;美屮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23-02千年古刹一一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屮国十大名寺之一,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京外名刹之首”。隆兴寺建筑群组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运用院的空间组织变化,注重主次建筑的形体、尺度变化,历时1000多年,仍祌色未减,是我国珍贵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隆兴寺之美,美在建筑的空间处理与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美在使观者的产生超越建筑之有限形体的感觉,进入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一、空间之美佛教子两汉之际传入屮国。寺庙是我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的建筑和布局,受到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木形式。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是沿着轴线排列成若下四合院的组群布 局,组群的每一座建筑物的大小、位置、高低、屋顶、腰檐等所组合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都经过精心处理,并且善于利用地形,饶有趣味。正定隆兴寺现有谢积82500平方米,平而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及其两侧,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的山门(天王殿)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构成另一个纵长形的院落,再向北自牌楼门进入,门内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牌楼门的设计在这里起到沟通内外空间、错落景物的作用,使空间合中有幵,实中有虚,富于哲理。在东西碑亭之后就是高大的大悲阁,其与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也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高潮。寺的最后是弥陀殿,毗卢殿(为1959年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方丈及僧舍都在大悲阁东面。全寺广植花木,古柏参天,景色清幽宜人,并同建筑实体冇机结合,建筑白外而内,殿宇重叠、高低错落、体量大小、形态,以及院落空间都富于变化,所以轴线虽长却丝毫不觉呆板,使自然景物、建筑本身与建筑之间形成实和虚交叉的空间感,形成视觉的运动,在这里游览者的心胸随着视觉的游动而敞开,得到极大的快乐,而在这种俯仰之间也产生一种静穆的、傅大的气势,引发了人生感,让人们产生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达到人和世界的沟通和契合,超越“白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吾与点也”得境界。建筑艺术中的虚实空间也正是艺术来自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辩证规律的生动体现。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美的 外观形式,不论是自然美或是艺术美,只有体现了“虚”与“实”、“有”与“无”的有机结合,才能生气灌注,使人产生美感,引起人们的愉悦感觉和无限的遐想。的确,透过这一群组高大雄伟的建筑,似乎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使人产生观看这群组建筑之外的意象。任何美(市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于外物”。这种意象不仅仅是对当时在这组建筑当中僧侣、香客参禅悟道的想象,还有对这组建筑带给人的和谐、秩序的美感,这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和神圣感,让人产生一种谦卑的敬畏感。张世英指出,美感除了人们一般常说的超功利性、愉悦性等等之外,还应加上一条神圣性。在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是相通的,这恰恰正好与这组佛教建筑的功能契合。二、意境之美转轮藏殿与慈氏阁都为宋代楼阁,慈氏阁采用永定柱造,足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的孤例。转轮藏殿内的北宋吋代转轮藏是最早的藏经橱遗物。寺内其余配殿都是单层。这种以高阁为全寺屮心的布局方法,反映了唐屮叶以后供奉高大的佛像而使主要建筑不得不向多层发展、陪衬的次要建筑也随之增高的特点。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现高约33米、坐落在中轴线中后部,始建于北宋,一九九七年复原性重修。大殿三层歇山顶、上两层皆为重檐,并有平坐,明三暗四楼阁式建筑。两侧御书楼、集庆阁均为歇山式二层楼阁,并有虹桥与大悲阁相连,三阎并立,气势恢宏。这座建筑结构创造出了精神力量。殿内高而粗的柱子遮挡住视线,让人觉到在遮挡处还有曲折 的空间可以拓展开去,这种空间上的挤压感产生了强烈的震慑作用,并引导人们的视觉向矗立眼前高22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世音人佛用力仰视,随着视觉轴线的变化,观者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崇敬和震撼,会在走进殿内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深沉的虔诚,并由心底发出一种与参禅悟道者相同的共鸣,进入艺术境界,从而产生美感效应的美学力量。摩尼殿又名五花大阁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为宋《营造法式》之典范,是目前我国古建筑中仅存的孤例。梁思成先生于1933年将此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并对它评价甚高:“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它在寺中所占的位置极为重要……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梁先生说的“不可言喻的感觉”就是突破了建筑物有限的形体,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到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感觉,也就是从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整个人生的带冇哲理性的感受,进到所谓的“景外之景”,这就是意境。“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隆兴寺建筑群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群、一片孤立的风景美,而是能够在游览者的心中生成意境的美,是突破小空间,突破有限,进入无限的大空间的美。隆兴寺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寺内的楼、亭、阁本身,而在于它们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美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游览 者胸中引发一种带有哲理的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境界与佛教禅宗思想所追求的“境”是同一种体验。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的、永恒的、空记得宇宙本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的这种思想进入艺术领域,就启示和推动艺术家“妙悟”、“禅悟”,去追求对形而上的本体“意境”的体验,追求“境生于象外”,达到时间上、空间上有限的突破,给人以精祌的愉悦和满足。隆兴寺的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建筑在布局、造型、色彩方面的形式美感,还在于它体现了中国哲学长期追求的“和谐”,就是这种追求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隆兴寺以中轴线区分两侧、联系左右,屮轴线在这里具有对立统一性,它既是疆界又是起点,它即联结了道路,又汇集了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天人关系;它不仅是联结美的纽带,更是联结两级对话的桥梁,它成就了人们对审美生活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使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体验,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回归了精神家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矗立的庙宇展露出一个新世界,同时又把这个世界回报给大地,从而使大地成为人类的家园。”参考文献:[1]杨文会著.环境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48—49.[2]叶朗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1.[3]张世英著.境界与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7:245. [1]梁思成著.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二期),1933.[2]叶朗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0.[3]叶朗著.美学原理[M].北京人学出版社,2009:269.[4]海德格尔著.林中路[M].法兰克福版,1980:2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