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ID:28002873

大小:17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7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_第1页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_第2页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_第3页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_第4页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1.立项依据多年来,底栖动物生态学家对群落水平的问题一直特别感兴趣。不仅因为底柄动物群落取样、研究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底柄动物群落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河门海岸生态系统表现最为明显(格雷,1987)。随着对河门海岸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深入,不断揭示出群落生态学领域那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生态位的独特性与特征取代,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等。底柄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动物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2、分。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将不能通过0.5mni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个体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构成。在大部分水体屮,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底栖动物屮超过90%,冈此,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对象多以人型底栖动物为主。人型底栖动物群落是人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是通过其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在的这一生态系统。在湿地食物链屮很多种类能促进有机质分解、营养物质的转化、污染物的代谢,及能量的流

3、转和加速自净过程等,并参与对植物落叶的粉碎细化及部分分解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群落和其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而凡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人为干扰、植被变化、水盐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底柄动物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作为生境变化的一个指示者,可以利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反映出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条件、植被情况、气候条件等。大连海区位于黄海西部,年水温变化在25%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区,一年屮随着水温变化,海区潮间带屮大型底柄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

4、性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夫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研究,仅见于底柄藻类,如曾呈奎等(1964)确定了大连潮陶带分布80种底柄藻类,后李熙宜(1984)报道发现大连沿海新记录32利许多学者还进行Y大连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研究(熊韶峻,1993;邵魁双等,2000)。而对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甚少,基于国内外學者对不M河口海区的滩涂、潮间带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潮间带人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情况,宥必耍开展大连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通过调杳所选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

5、作用的关系,可为完善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结构成分,进一步探讨底柄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屮的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甚至对滩涂、海洋、湖泊的环境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农业水产养殖都具奋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国内研究现状屮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比西方国家相对较晚,大体分为两大阶段(杨万喜等,1997)。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潮问带生物区系、种类组成及分布的研究;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主要进

6、行潮间带生物种群及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另外,对某一海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区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侧重定性描述,在第二阶段获得了较多的定量研究的成果。但和陆地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相比,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范振刚对岩相、软相(范振刚,1981)等生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的生物类群包拈底柄动物及底柄海藻,为研究方便,不少学者对底柄动物群落及底柄海藻群落分别加以研究,蔡如星等在黄海及东海沿岸做了大量工作(蔡如星,1993;张水浸等,1986)。进

7、入21世纪,中国学者对黄海、渤海(韩洁等,2003;刘录三和李新正,2003;韩洁等,2004)、东海(刘录三和李新正,2002;廖~波等,2007)、南海(李新正等,2007)等海洋的浅海海域及海洋岛屿、长江口(李宝泉等,2007)、珠江口(黄洪辉等,2002)、杭州湾(李欢欢等,2007)、乐清湾(郑荣泉等,2007)、温州湾(葛宝明等,2005;鲍毅新等,2007)、胶州湾(王洪法等,2006;焱伟等,2007;张宝琳等,2007)、深圳湾(吴振斌等,2002;W红梅和孟海涛,2004)等内陆

8、河口滩涂以及一些内陆的湖泊湿地(杨明生等,2007;熊飞等,2008;武闺正和李畅游,2008)进行过底柄动物资源的调查,并与历史记录相比较(杜飞雁等,2008)。各地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由于生境差异大而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地方,各采样点之间的位置差异也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不同,这点在潮间带的滩涂湿地h显得尤为明显。张青田和胡桂坤(2005)还研究了天津塘沽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水平格局和乖直格局,张宝琳等(2007)进行胶州湾辛岛潮问带人型底栖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