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ID:19667812

大小: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4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_第1页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_第2页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_第3页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_第4页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摘要】:长江河口湿地是全球50个对环境变化敏感的区域之一。大型底栖动物在河口生态系统营养关系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其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的改变会引起初级生产者以及高级消费者相应的种群及群落的变化。此外,大型底栖动物还调节着河口生态系统的许多生态功能,其群落结构的改变影响河口沉积物稳定性及物质输送等重要的物理、化学和地质过程。因此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分布格局,不仅有助于了解底栖动物类群对潮间带的作用,而且可为了解河口潮间带

2、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其它生物对河口潮间带的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是河口生态学的基础,但至今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近年来长江口受人类活动干扰频繁,迫切需要了解长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以应对河口受损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本文从陆缘潮间带和岛屿潮间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了潮间带湿地修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的演替规律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本次调查的地域范围基本涵盖了长江口主要的陆缘和岛屿的潮间带。包括崇明岛、北港北沙、九段沙及南汇陆缘滩涂四部分。2006年6月和10月对崇明岛潮

3、间带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设置了21个采样断面,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2种,隶属于5门、41科。6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6.20ind/m2和99.28g/m2,10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6.81ind/m2和83.04g/m2,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值分别为1.851±0.528、0.306±0.098和0.622±0.141。优势种有无齿相手蟹(Sesarmadehaani)、天津厚蟹(Helicetientsinensis)、谭氏泥蟹(Ilyrplaxdeschampsi)、河蚬(Corbiculafluminea)、中国绿螂(Glauconomechinensis)、绯拟

4、沼螺(Assiminealatericea)、拟沼螺(Assimineasp、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largillierli)等。近年来崇明岛围垦较少,潮间带的高程较高,因此,生活在崇明岛的潮间带上部的半陆生蟹类繁盛,对生物量贡献大,如无齿相手蟹分别占6月和10月总生物量的32.35%和43.64%。经聚类分析,崇明岛潮间带的底栖动物可以分为南部群落、东滩群落和北部群落,这与三个群落差的盐度、沉积物和植被差异较大有关。南部群落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简单,半陆生的无齿相手蟹为优势种;北部群落的种类组成较复杂,该区域的盐度高、沉积物颗粒细,泥螺(Bullactaexarata)和彩虹

5、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是部分断面低潮带的优势种;东滩是盐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沉积物颗粒较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较多、群落结构复杂。2007年5月、6月和7月对北港北沙潮间带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设置8个采样断面。北港北沙的高程低,仅在大潮时露出水面,无高等植物分布。由于缺少底栖动物栖息和繁育的场所,大型底栖动物尚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种类组成简单,有14种,隶属于4门4纲12科。其密度、生物量平均值仅为0.25ind/m2和0.22g/m2,H’J、D和AMBI的平均值总平均值分别为0.667、0.667、0.255和1.122。北港北沙的沉积物不稳定,不适宜双壳纲

6、动物繁殖,也不适合腹足纲动物生存,因此缺少腹足纲动物,并缺少双壳纲仔体。这也说明盐沼植物对维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2009年5月、7月、10月和12月对九段沙潮间带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设置8个采样断面。九段沙是处于自然演替中的沙洲,也是上海惟一未被围垦和开发的沙洲。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复杂,有82种,隶属于5门49科。全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80ind/m2和87.70g/m2。虽然丰水季节九段沙的盐度相对较低,但它受外海海水入侵的几率很高。分布有很多对低盐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海水种。如在九段沙东滩出现高密度的四角蛤蜊(Mactraveneyformis)群落,并且有紫

7、彩血蛤(Nuttaliaobscurata)和文蛤(Meretrixpetechialis)的分布。九段沙潮间带底栖动物密度主要受制于拟沼螺、微小螺(Elachisinasp.)、钩虾(Eohaustoriuscheliferus)和中国绿螂的影响;生物量主要受制于无齿相手蟹、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ustulata)和四角蛤蜊(Mactraveneyf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