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

ID:28041848

大小:7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7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_第1页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_第2页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_第3页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_第4页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摘要:“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本文认为,“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

2、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关键词:“通经致用”,考据训诂,义理,“汉学”、“宋学”,桐城派清末学者皮锡瑞(1850-1908)曾对清代经学流变作过这样概括:“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方萌芽,皆以宋学为根柢,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尟。说经者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学。”[1]自此之后,人们便以“汉

3、宋学之争”和“今古文学之争”为框架考察清代学术。乾、嘉时期,正当“汉学”臻于极盛之时,姚鼐(1731-1815)、方东树(1772-1851)等先后著文、著书抨击“汉学”,于是,桐城派便被视为“汉学”的主要对立面。“汉宋学之争”也就几乎成为桐城派与“汉学”之争。“汉宋学之争”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姚鼐等人为什么要抨击“汉学”?本文试图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角度提出我们的看法。一用“汉宋学之争”看待清代前期的学术态势,实际上不始于皮锡瑞。如实际主持《四库全书》编纂的纪昀(1724-1805),在综述自西汉而下的学术流变时就曾经说过:“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

4、。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卽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已,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疎,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

5、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2]在纪昀看来,西汉以后的经学发展史,也就是“汉学”与“宋学”“互为胜负”的历史。清代前期自不能外。且不论西汉以后的经学史是否可以概括为“汉学”与“宋学”“互为胜负”的历史-页脚---,即就清初来说,将学术发展纳入“汉学”与“宋学”“互为胜负”的框架,恐怕也没有多少学者真正敢于苟同。即使以“汉宋学之争”的眼光来考察清初学术的皮锡瑞,也不能不指出这个时期的学术界是“不分门户,各取所长”,而不可用“汉宋学之争”来框定。不过,纪昀说“国初诸家”学风的改变是徵于晚明“空疏臆断”,则不无道理。所以,在拙文《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吗?

6、》中,我们赞成将清代初年的学术主潮看作是针对晚明空疏学风而起的“实学”思潮的观点。[3]在这场“实学”思潮中,各个学派、各种学术主张虽然在反对空疏学风的旗号下结成了学术联盟,但在如何克服空疏学风上却又分道扬镳。其中有两种主张对以后的学术走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是顾炎武(1613-1682)提出的“经学即理学”,一是孙奇逢(?1584-?1675)、李颙(1627-1705)等提出的“以实补虚”。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主张见于他的《与施愚山书》。他在此信中说:“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

7、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4]由此可以看出,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出发点是为纠当时学术空疏之弊,而纠弊的途径则是通过“通经”而“知本”,即通过研读儒家原典而回归原始儒学,把握儒学精神。为此,他又提出以声音文字之学作为“通经”门径。以后的“汉学”也就发轫于此。孙奇逢曾说过:“门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际,晦翁(朱熹,1130-1200)之功也。然晦翁殁,而天下之实病不可不泄。词章繁兴,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阳明(即王守仁,14

8、72-1529)之功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