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

ID:9818761

大小:251.3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10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_第1页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_第2页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_第3页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_第4页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_第5页
资源描述:

《_汉学师承记_与_汉学商兑_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兼论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黄爱平清代学术以汉学复兴为最大特征,故而人们往往用“清代汉学”一语赅而括之。但实际上,汉学的对立面宋学,亦即理学,在有清一代,却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表现在理学一直高踞庙堂,形式上占据着学术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而且还表现在两派的对立和斗争一直没有消歇。嘉庆、道光年间,学术界先后出现了两部各自为本学派总结、张目,并且排斥、攻击对方的著作:《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二者的出现,既为清代中叶以来的汉宋之争作了一个总结,同时也为其后学术的发展变化显示出某种征兆。故此笔者

2、不揣浅陋,对《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这两部著作的思想内容,以及清代中叶汉宋之争的状况作一番探讨,以期对了解清代中叶的学术概况及其发展趋势有所裨益。一《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是清代汉宋之争的代表作。前者成于汉学如日中天的嘉庆年间,既是汉学营垒及其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汉学家对本学派学人、学术的全面总结。后者则成于道光初年,在为宋学辩护的同时,几乎囊括了宋学家攻击乃至中伤汉学的全部言论。由于相互之间的严重对立,二者也因此而成为清代学术史上颇为引人注目的作品。《汉学师承记》系汉学家江藩所撰。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人。他曾受学于余萧客、江

3、声,是惠栋的再传弟子,其学术也深受惠栋的影响,“博闻强记,无所不通,心贯群¹经,折衷两汉”。惠栋曾作《周易述》,未成书而病逝,尚缺自《鼎》至《未济》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二传。江藩为之拾遗补阙,撰《周易述补》一书,体例一本惠氏,甚而王弼以下皆º黜之,“方之惠书,有过之无不及也”。时值汉学昌明,学术界几至“家家许郑,人人贾马”,江藩置身其中,也极力排斥宋学,深固壁垒。为了羽翼其师,张大其军,江藩选择清初至乾嘉时期的汉学家,人各立传,详述其学行始末,揭橥其思想主张,列举其学术成就,撰《汉学师承记》八卷,附《经师经义目录》一卷。这部由汉学家自己撰写的学

4、术史著作,既集中反映了江藩及其一般汉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主张,也对清代汉学作了一个总结。清代汉学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对立和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一般汉学家在推崇汉学,尊奉汉代经说的同时,对理学都持否定态度,特别是乾嘉时期,“汉学昌明,遍于环»宇,有一知半解者,无不痛诋宋学”,江藩也是如此。他批评“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之高阁,视如糟粕,弃等弁髦,盖率履则有余,考镜则不¼足也。”他推崇汉代经师经说直接孔子先圣之绪,各有师承,如“言《易》,淄川田生;言《书》,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公培,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

5、傅;言《礼》,鲁高堂生;½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均“诵先王之书,被儒者之服,彬彬然有洙泗44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总第14期)之风焉。”特别是东汉硕学大师郑玄,“生炎汉之季,守孔子之学,训义优洽,博综群经,故老¾以为前修,后生未之敢异”。因此,要寻求圣人微言大义,就必须从汉人的经说诂训入手。江藩认为,“以故训通圣人之言,而正心诚意之学自明矣,以礼乐为教化之本,而修齐治平¿之道自成矣。”即如宋儒以义理之学见长,同样也离不开汉儒经说。这是因为“读义疏之À书,始能阐性命之理,苟非汉儒传经,则圣经贤传久坠于地,宋儒何能高谈性命耶!

6、”基于这样的认识,江藩对宋儒弃先儒古义为土梗的作法十分不满,斥之为“邪说诡言,乱经非Á圣,殆有甚焉。”在推崇汉学,排斥宋学的同时,江藩从汉学家的视角出发,比较客观地梳理了本学派的渊源流变。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惠栋开创,戴震集其大成以来,至乾嘉时期,已臻于极盛,学者无不靡然向风。但是,尚未有人对此进行总结,只有汪中曾说:“国朝诸儒崛起,接二千余年沉沦之绪,通儒如顾宁人、阎百诗、梅定九、胡月出明、惠定宇、戴bk东原,皆继往开来者”,拟作《国朝六儒颂》,述其本末,后因病去世而未成。江藩起而继之,有感于“经术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

7、、北宋之道学,元明以来,此道益晦。至本bl朝,三惠之学盛于吴中,江永、戴震诸君继起于歙,从此汉学昌明,千载沉霾,一朝复旦”。bm因而于治学之余,“诠次本朝诸儒为汉学者,成《汉学师承记》一编,以备国史之采择。”在这部书中,江藩通过对汉学家学行学术的记述和表彰,比较完整地勾勒了清代汉学发生发展的概貌。如惠栋三世传经,精研《易》学,首标汉帜,江藩对其推崇备至,盛称“本朝为汉学bn者,始于元和惠氏”,既于书中源源本本地记述了其思想主张、学术传承及其治学成就,还特别表彰其《周易述》一书,“专宗虞仲翔,参以荀、郑诸家之义,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bo疏,汉学之绝者千

8、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矣”。在《经师经义目录》中又复加揄扬,谓“《易》自王辅嗣、韩康伯之书行,二千余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