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

ID:28259734

大小:74.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08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_第1页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_第2页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_第3页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_第4页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文与研究报告世纪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文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宋代文学研究落后于唐代文学和宋史研究。而在宋代文学研究中,宋文研究又比词、诗研究萧条得多。如果说宋词学和宋诗学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学科规模,那么,宋文研究则连个“散文学”或“文章学”的学科概念都还没有。二十世纪的词学研究可谓名家辈出,硕果累累,然而宋文研究却专家寥寥,著述不多,无论规模、层次、研究角度、方法、还是成果,都还未能成“学”。  这里首先要辨析一个概念。文学史家习惯使用的“散文”一词,虽然其外延和内涵都不甚明确,但偏重于文学是无疑的。然而怎样才能从古人文章中明确地划分文学文章

2、和非文学文章呢?比如宋文研究,可以从文体、文性(类)、文法等各种角度面对宋文的各种文本,但若严格挑选文学文章和非文学文章,实非易事。比如苏轼的文章,以文体论,众体皆备;以文性论,文学性和实用性都有,二者或可分,或不可分;以文法论,文学文章和实用文章既有同法,又有异法。故各种中国散文史著述,皆不限于文学散文,而广及各种文章。既如此,则本文所谓宋文研究,自然也是既面对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研究,又面对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研究,因而是指有宋一代各体文章之研究。  以下从典籍整理、研究状况、学科建设三方面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典籍整理 

3、 自宋至清,宋文虽无清人所辑《全唐文》那样旨在尽收的总集,却不乏别集传世。亦有略具规模的选本,如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1]、宋魏齐贤等编《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明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清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等。宋文一直受到明、清人的重视、学习和研究。  二十世纪前期,宋集出版小有成就。李之鼎自1914年起历时10年,精选善本,刊刻《宋人集》甲、乙、丙丁四集共59人62种。他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认为“节义文章,近古以宋为盛”,而“四库著录仅存三百九十九种,其中尚多辑诸《永乐大典》者,存目更少传本”,因而“

4、举两宋足本别集凡本朝无刊本者,节衣缩食,力任校刊”[2]。稍后胡思敬刊刻《豫章丛书》,也是尽求精良善本,共收宋代别集20种。《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也选入若干种宋别集。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历代作家文章选注本,其中宋文选本有《欧阳永叔文》一册、《王介甫、曾子固文》合一册、《苏明允、苏子由文》合一册、《苏东坡文》上、下册。同年,世界书局也出版了排印本《欧阳修全集》、《苏轼全集》、《陆放翁全集》、《文天祥全集》等宋集。这一时期古籍整理出版一般只作校、点,不作注释。  二十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宋集整理出版甚少,仅二十余种[3]

5、。这是一段国难频仍和国家政治比较特殊的时期,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拥有显赫地位,古籍整理也因此而较多地垂青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辛弃疾、陈亮、叶适等被称为爱国主义者或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别集。包拯则以“清官”而受到永恒的偏爱。李清照集在二十世纪屡被关注,固然与其成就有关,但也与“五四”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有关。  此时期整理工作仍以校点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笺注传疏之学,开始以现代的方式出现在古籍整理中,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63年)虽属词学专书,但其“编年笺注”.---体例,却对当代古籍整理有示范

6、作用。周汝昌《杨万里选集》、王延梯《漱玉集注》、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等,都是宋集整理较早的现代注本。  这时期的宋集整理工作还有一个对研究工作有重要意义的内容——由整理者作前言或后记,比古人之叙(序)、跋更具学术性。如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63年出版时,以一万五千余字的《略论辛稼轩及其词》置于书前。同年,王仲闻也写了一万四千余字的《李清照集校注·后记》。1978年《漱玉集注》修订重版时,王延梯作了近二万字的《前言》。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1980年出版时,除《前言》外,又加叙论四篇——《梅尧臣诗的评价》、《如何

7、进行编年》(附〈宛陵文集分卷编年表〉)、《梅尧臣集的版本》、《原注和由原注引起的推测》。这类叙、记文章通常是权威性的专家之论,其学术含量比较丰厚,学术观点比较精深允正,因而往往对同类研究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学术研究渐近常轨,宋文的整理出版工作也有了起色,二十年间整理出版的宋集超过前八十年的总和[4],而且带有现代笺注、编年、谱、传、叙、记、述论等项目的成果大增,标志着整理水平的提高,为阅读和研究提供了比点校或校注更大的方便。较早如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著于1960—1965年,出版于1980年)。

8、此后之宋集整理,“编年校(笺)注”遂成风气。  一些研究资料也陆续出版,如中华书局(以下简称中华)《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齐治平编,1962)、〈杨万里、范成大卷〉(湛之编,1964);〈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上、下册,傅璇琮编,1978);《苏轼资料汇编》(川大中文系编,1994)《欧阳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