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

ID:28322387

大小:130.54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8-12-09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_第1页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_第2页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_第3页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_第4页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跨线桥基础及下部构造永蓝高速公路YLTJ01合同段K65+795双井圩大桥基础及下部结构K65+795双井圩大桥基础及下部构造施工技术方案一、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二连浩特至广州国家高速公路湖南省永州至蓝山(湘粤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第三分册)(双井圩大桥);(2)、永蓝高速公路YLTJ01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3)国家及交通部现行有关设计、施工规范、规则、标准和定额;(4)本合同段工程现场调查资料;(5)本单位的施工技术能力和机械设备能力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经验;(6)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1.2、编制原则(1)根据永

2、蓝高速公路YLTJ01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和双井圩大桥的特点、难点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各专业施工顺序和工序的衔接,抓住关键工序,集中突击重点,科学组织,统筹安排;优化施工方案,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严格材料管理,保障材料供给,控制质量,文明环保,创建优质工程。考虑到不良地质—岩溶对施工的不利影响,从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配备、工程材料供应等方面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期目标。(3)、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使制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达到设计标准、满足设计要求。(4)、遵循现行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的原则,按照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制定各项质量保证措施。(5)、遵

3、循质量、安全、工期并重的原则,视质量为生命,视安全为使命,视工期为命令,确保工期、质量、安全协调一致。(6)临时工程本着临永结合、节约用地、满足施工、精打细算的原则安排,充分考虑并做好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作。⑺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实施和完成本合同工程及缺陷的修复,使工程质量、进度和费用达到合同文件约定的预期要求。1.3、规范、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005-96)《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053-94)《公路

4、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94)《公路工程金属试验规程》(JTJ055-83)《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074-9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二、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双井圩大桥中心里程为K65+795,起讫桩号K65+657.54~K65+933.42,长度275.88m,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台,桥墩采用柱式墩,墩台采用桩基础。本桥平面分别位于圆曲线永蓝高速

5、公路YLTJ01合同段K65+795双井圩大桥基础及下部结构(起始桩号:K65+657.54,终止桩号:K65+755.552,半径:1600m,左偏)和缓和曲线(起始桩号:K65+755.552,终止桩号:K65+933.42,参数A:575.891,左偏)上,纵断面纵坡0.5%;墩台桩基础全部采用嵌岩桩。由于桥位区岩溶特别发育,小口径勘探孔揭露的岩溶情况可能与大直径桩范围内的岩溶情况存在差别,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时逐孔进行超前钻探,确保桩端以下一定深度范围(最少3倍桩径)内为完整弱风化层,且无影响桩基稳定的溶沟'、溶洞等。双井圩大桥桩基共52根,0#桩径为φ1.2

6、桩,共8根;1#-4#墩和10#台桩径为φ1.5桩:共24根;5#-9#墩桩径为φ2.0桩:共20根。本桥桩基础全部采用嵌岩桩,要求桩基础嵌入弱风化层新鲜基岩深度不小于3m,并奠基在较完整的岩面上。2.2、地质水文情况2.2.1、地形地貌地貌属于残丘波地,微地貌属于岩溶盆地,地形起伏不大,最高地面高程252.1m,最低地面高程252.1m,相对高差为5.3m,桥位区交通较方便。2.2.2、地层岩性根据地质钻探揭露,桥址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为上覆第四系覆盖层、泥盆系灰岩。各地层的岩土特征自上而下分别:a第四系全新统(Qh)(1)种植土:灰色,灰黄色,稍湿~饱和,松散,含植物根系,厚

7、0~0.5m,桥位区大部分地方均有分布。(2)填筑土:棕褐,黄褐色,成分为粘性土、碎石,结构较松散~紧密,厚度为0-3.5m,为路基及宅基填土。(3)亚粘土:红褐色,稍湿,饱和,可塑~硬朔状态,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层厚0-2.8m,主要分布在桥位区地势低洼的农田中上部,属冲洪积成因。b第四系全新统(Qp)(4)4)红粘土:棕黄、棕褐、黄褐色,属残破积成因,上、中、下分带明显,总厚度一般3.7~16.1m;其中,红粘土上带,硬塑状,砂岩、灰岩角砾、碎石含量一般<5%;主要分布于0#台、1#墩等处,厚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