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

ID:28842380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4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_第1页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_第2页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_第3页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_第4页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辑 隋代至明代——参考文章 (页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二輯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頁1)隋代至明代蕭國健教授甲‧唐代及五代時期屯門在軍事及中外交通上的重要性唐代(618-907)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廣州為南方最大商港,南洋諸國及阿拉伯商人皆在廣州之「蕃坊」聚居,朝廷於廣州設巿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為保護海上貿易,於736年,置屯門軍鎮,以守捉使一員,率二千兵駐守。該軍鎮隸安南都護府,其轄管地域包括今東莞、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帶,指揮部位於今深圳南頭城。屯門亦稱團門,又稱段門,位香港新界西部,其位置扼廣東珠江口外交通要衝,故凡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等地人士,欲由海路到中國貿易者,必先集屯門,然後北上廣州貿易。其時文

2、士對屯門交通重要亦有耳聞,故時有酬詠詩歌,著者有韓愈之《贈別元十八協律第六首》及劉禹錫之《踏潮歌》。屯門境內之主山名屯門山,又名青山,古稱杯渡山,因杯渡禪師曾駐錫而得名,英人稱之為堡壘山(CastlePeak),因其巔峰形如堡壘之故。其東為屯門灣,又名青山灣,古名屯門濱,惜為了填海發展,建築屋邨,舊貌全失。灣南為大嶼山,又名大濠島,古稱屯門島。唐初,香港地區屬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757年,寶安縣改為東莞縣,香港地區遂亦轉隸廣州府東莞縣。其時,區內居民仍多土著,以輋、傜及越為主,濱海地域則多蜑民。北方中原大族亦有南徙,建村定居,與原住民同化。近年,於屯門、赤臘角、大嶼山、

3、馬灣、南丫島、長洲及香港島沿岸發現窰址頗多,經研究證明,其用途多為燒灰、煮鹽,或製造陶瓷食具。五代十國時,香港地區屬南漢國範圍。其時,政府仍於屯門駐軍,營寨位杯渡山麓,惜位置難考。此外,政府於大步海(今大埔吐露港)設媚川都,派兵二千駐守,並招募本地水上人士於該處採取珍珠;由於珠役頻繁,人民大受其苦。第二輯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頁2)其時,朝野人士大多信奉佛教,故有雕製佛像供養及敕封聖山之風氣。955年,關翊衛副指揮、同知屯門鎮檢點、防遏石靖海都巡陳延,曾命工鐫杯渡禪師像,立於杯渡山杯渡巗內供養,該像至今仍存。969年,南漢主劉鋹敕封杯渡山為瑞應山,並勒碑紀其事;惜流碑

4、今已不存。參考資料:號著者書名出版機構(1)蕭國健香港古代史中華書局(2)蕭國健東涌、屯門現代教育研究社(3)蕭國健香港歷史與文物明報出版社(4)羅香林1842年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中國學社(5)梁廣漢香港前代古蹟述略學津書店(6)白德香港文物志香港巿政局乙‧宋王台與南宋的滅亡趙宋期間,香港及鄰近地區合稱大奚山,隸廣州府東莞縣。其時,朝廷除仍於境內置屯門砦,派兵駐守,保衛區內之經濟及交通發展。時居民多務農為主,亦有從事捕魚及燒灰行業。沿海地域則盛產海鹽,為主要之經濟作業。其時,社會安定,故自外地移居香港地區之人士大增。錦田鄧氏於北宋開寶年間(968-975)遷入。北宋末

5、年,金人南侵,鄧氏族人鄧元亮於戰亂中救獲宋室皇姬,其後以之許配其子惟汲。惟汲後被追封稅院郡馬,其子孫散居錦田、龍躍頭、屏山、廈村及大埔頭各地。其時,侯氏亦已遷入上水,後移居河上鄉。南宋初年,朝廷於香港沿岸設置官富鹽場,差官專管。南宋紹興及淳熙年間,境內居民販賣私鹽,觸犯政府禁令,惟不久被平定。1197年,大奚山萬登及徐紹聚眾為盜,且欲攻打廣州,但為官軍所敗。事平,留摧鋒軍三百戍守。1200年時,戍卒減半,移屯官富場。1254年,李昴英被封番禺開國男,賜食邑三百戶,大嶼山為其食邑之一部分。第二輯隋代至明代——參考文章(頁3)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侵,1276年,元軍陷臨安

6、,宋駙馬都尉楊鎮及提舉官楊亮節奉益王昰及廣王昺南退閩粵;1277年4月,帝昰行朝進駐官富場,9月西移淺灣(今荃灣);翌年4月駕崩。帝昺繼位,移駐厓山。1279年,元軍襲厓山,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亡。帝昺在位期間,駐蹕於今九龍城以南一帶,為時六月,其南遷此地之由,或因大嶼山一帶居民頗眾,且富漁鹽之利,加以其地有百餘摧鋒軍駐守;惜該處孤處濱海,不易與內陸聯絡,故終為元軍所敗。行朝西遷後,部分散兵及軍眷未能隨行,遂定居香港境內,其後開村立業。據民間故老傳云:提舉官楊亮節護駕抵港後,因病未能隨駕前往厓山,遂隱居香港境內,行醫濟世,殁後,居民為紀其忠節,於大嶼山大

7、澳、瀝源及九龍城等地,立廟祀奉。至清代間,人為紀念宋末二帝南遷,駐蹕九龍城海濱,遂於濱海小山上,建宋王台,並刻石誌其事。今台已毀,惟「宋王台」摩崖刻石仍存。參考資料:號著者書名出版機構(1)蕭國健香港古代史中華書局(2)蕭國健九龍城史論集顯朝書室(3)羅香林1842年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中國學社(4)高添強香港今昔香港三聯書局(5)梁廣漢香港前代古蹟述略學津書店(6)白德香港文物志香港巿政局丙‧中原之亂與各大姓族之南移元代,香港地區仍屬廣州府東莞縣管理,因區內盛產海鹽與珍珠,故仍設屯門巡檢司,以巡檢一員,率寨兵一百五十名駐守。其時,中土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