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

ID:29116230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6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_第1页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_第2页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_第3页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_第4页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德实践与道德说教的对话——有感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05级教育学原理陈旗敏2005147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是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们都曾生活在一个繁荣的社会末世。在孔子时代,周初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秩序,即所谓的周礼,已经崩溃。而在苏格拉底时代,雅典民主制的极盛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满怀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同时,都为社会开出药方。不约而同地把道德教育作为挽救社会的方法:认为道德衰败是社会败落的根源,要拯救社会也只有依靠道德重

2、建。他们分别对道德本身进行思考,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决定了道德教育内容的各异1、关于孔子的孔子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重仁轻智,即重情感——重人文。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首先是道德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他主张: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在此目标的指引下,孔子系统地提出“仁、礼、孝、梯、忠、信”等为主的道德条目。这些条目,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操的内容。其中,“仁”是其道德学说的中心。《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孔

3、子针对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对“仁”的涵义作了反复的解说,其中最能概括“仁”的基本要求的是“克已”和“爱人”。《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克已复礼为仁。’” 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复礼,不是所谓恢复西周奴隶制度,而是恢复已被破坏的对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伦理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约束,使人按照人的准则行动。克己,就是自我约束,即以礼约身,一切行为都遵守礼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讲的“爱人”,

4、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孝弟为本。“孝”属于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关系,“弟”属于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关系。这一纵一横的关系交织和延伸,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孝道。  二是爱有差等。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这是提出一个重要原则,不能“过其所爱”。爱要受等级名份的约束,超越了等级名分,在道德评价上就走向了反面,变成了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子路为鲁邑令,季氏征集民众挖长沟,子路用自己的俸禄烧了稀饭给挖沟的人吃,孔子就批评子路的作法是“过其所爱”。这个例子说明“爱人”是有明显的阶级性的,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孔

5、子讲的爱人,出于普遍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愿望,作为一个道德原则,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普遍性。如果说“克已”属于自我修养的心理基础,“爱人”则属于道德实践的客观表现。2、关于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却是重知识——重理性精神.。苏格拉底由人的品质、品德来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知识即道德”的现点。“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们之所以做错事,是因为无知,没有人会明知故犯。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如果承认自

6、己无知,求知不已,提高自己分辨是非、善恶、正误的能力,就会趋善避恶,臻于道德的境地。苏格拉底对“知识即道德”的证明,简单的讲,就是知识对道德的充分性:首先,知识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知识指导下的行为,才有可能是善的行为;没有知识指导的行为,必不会成为善。就拿人的一些品质来讲,如勇敢,如果不在知识的指导之下,反而可能沦为鲁莽,就可能是有害的。再者,知识是道德的充分条件:有善的知识,就一定有善的行为;反之,没有知识,就一定不会行善。从苏格拉底对“知识即道德”这个命题的论证过程来看,就是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3、二者的对话孔子虽“重仁轻智”,“仁”为

7、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但也看到了知识、智慧与道德的关系。他一再强调“未知,焉得仁?”孔子同时看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认为知善未必就能行善,所以强调“行”,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前提,但不是道德行为本身。这些观点字字珠玑,无不反映着一位道德实践家的风范。而苏格拉底的“知识即道德”的命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上升到实践层面。苏格拉底把美德归结为知识、理性,从生活之中,力图抽象出独立于生活之外的道德本身,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突出了形而上的理论特征。这也正体现了一位道德说教家的特性。(二

8、)道德教育的方法原则及途径各有千秋1、孔子的“中庸”中庸是孔子求仁的方法原则,被孔子称为至德,是道德上的方法论。孔子认为,凡事都要中道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