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笔记》word版

《黄酮笔记》word版

ID:29642024

大小:1.50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2-21

《黄酮笔记》word版_第1页
《黄酮笔记》word版_第2页
《黄酮笔记》word版_第3页
《黄酮笔记》word版_第4页
《黄酮笔记》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酮笔记》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六章黄酮定义: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由于这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或淡黄色,且分子中亦多含有酮基而因此被称为黄酮。经典定义: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现代定义: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一、苷元的结构与分类  分类依据: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中药中的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如表所示。       此外,尚

2、有由两分子黄酮或两分子二氢黄酮,或一分子黄酮及一分子二氢黄酮按C-C或C-O-C键方式联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  另有少数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很复杂,如水飞蓟素为黄酮木脂体类化合物,而榕碱及异榕碱则为生物碱型黄酮。    配伍选择题-27-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二氢黄酮醇  D.异黄酮  E.查耳酮  1.2,3位有双键,3位连有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A )2.2,3位无双键,3位连有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C)3.2,3位无双键,3位没有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是(   4.2,3位有双键,3位连有B环

3、的黄酮类化合物是(D )    二、黄酮苷的糖的结构与分类  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glc1—2glc)、龙胆二糖(glc1—6glc)、芸香糖(rha1—6glc)、新橙皮糖(rha1—2glc)、刺槐二糖(rha1—6-27-gal))等。  “新龙腾云怀抱刺”    三糖类:龙胆三糖(glc1—6glc1—2fru)、槐三糖(glc1—6glc1—2glc)等。  酰化糖类: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苷中

4、糖联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如黄酮醇类常形成3-、7-、3′-、4′-单糖苷,或3,7-;3,4′-及7,4′-双糖链苷等。  除O-糖苷外,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中还发现有C-键苷,如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为中药葛根中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有效成分。    R=H葛根素;R=xylose葛根素木糖苷  重要考点:  1.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2.黄酮苷类常连接的单糖;  3.黄酮苷类常连接的双糖。  第二节 理化性质-27-    一、性状  1.形态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

5、末。  (可用结晶或重结晶法进行分离)  2.旋光性  游离的苷元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均无光学活性。  黄酮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3.颜色  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所呈颜色主要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助色团(-OH、-0CH3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对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  查耳酮为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及异黄酮类,几乎无色  异黄酮显微黄色。    在黄酮、黄酮醇分子中

6、,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及-OCH3等供电子基团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使共轭系统延长,化合物颜色加深。但-OH、-0CH3引入分子结构中其他位置,则对颜色影响较小。  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    二、溶解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类型及存在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  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  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花色素>二氢黄酮>异黄酮>黄酮(醇

7、)>查耳酮-27-  (原因: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分子间排列紧密,相互用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分子间排列不紧密,相互作用力较小,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花色苷元(花青素)类以离子形式存在,故水溶度较大。)    黄酮类化合物如分子中引入的羟基增多,则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  羟基被甲基化后,则脂溶性增加。  2.黄酮苷类  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  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苷分子中糖基的数目多少和结合的位

8、置,对溶解度亦有一定影响。    三、酸碱性  (一)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甲酰胺中。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  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5-OH  NaHCO3Na2CO30.2%NaOH4%NaOH    7-和4′-位酚羟基,受p-π共轭效应影响,酸性较强;3或5-位酚羟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