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

ID:29660106

大小:8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1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资源描述: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教案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与艺术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本文逻辑性很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2、课: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01年第5期。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

3、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

4、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3、写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莎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4、学习生字: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作者进行了具体的论证。文章可分为三

5、部分: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1.(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

6、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2.(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

7、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