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

ID:3009578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_第1页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_第2页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_第3页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_第4页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什么是�书?  类书是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分类意识、分类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知识沉淀达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总目》卷135《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苟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

2、》诸编,残玑断璧,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其专考一事如《同姓名录》之类者,别无可附,旧皆入之类书,今亦仍其例。”《四库全书总目》这仅仅二百多字的论述,对类书之源流、利弊、功用做了深刻而精练的总结,可谓是精髓,后世学者研究类书多以之为据;但是很显然,四库馆臣回避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类书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出解答。  一、类书的定义  吴枫先生《中国古典文献学》言:“所谓类书是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中有关的资料,把它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次排比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检阅的工具书…类书并非任何个人专著,而是各种资料的汇编或杂抄。”杨艳起、高国抗先生《中国历史文献学》言:“类书是辑录

3、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曹之先生《中国古籍编撰史》言:“什么是类书?类书是辑录一类或数类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检索的一种工具书。”长泽规矩也《和刻本类书集成・出版说明》载:“类书,是从前人的著作中摘取天文地理、史事轶闻、典章制度、名言警句、藻词俪语等等,分类排比而成的古籍。是一定时代、一定范围知识的汇集。”拙文《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言:“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  我们认为将类书视作“资料汇编”比单单定义为“工具书”要好很多,当然“资料汇编”无疑也会具

4、有工具书的性质,但其工具书性质只是附属性质,不占主要地位。“资料汇编”是只编而不作的,而“工具书”“百科全书”都是需要编纂、编写的,类书本身只是资料的集合体,是只编而不作的,所以我们将类书称为“资料汇编”,远比“工具书”“百科全书”要准确。部分中小型类书如《语对》《碉玉集》《兔园策府》《类林》《励忠节钞》《�Y金》等绝不是工具书,而是童蒙的教科书、阅读材料;甚至部分大型类书如《初学记》《白孔六帖》等亦是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阅读材料存在的;部分官修类书如《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部头太大,一般并不要求人们从头到尾把它们读完,往往是利用它们翻检材料,

5、此时类书才渐渐有了工具书的性质。  二、类书产生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知识浓缩而成的典籍越来越多,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博闻强识的学者,也开始渐渐变得无法遍览。《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载:“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面对六艺经传,博学多闻的太史公司马迁早在西汉时代就发出了这般无可奈何的感慨,诚然,古人在没有现代化检索、阅读工具帮助的情况下,记忆力、阅读力是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大幅度或较快提升的,面对日益增多的各类知识,记忆力、阅读力的严重滞后就成为人与知识之间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邓嗣禹先生《中国类书目录初稿・叙录》言:“类书之作,肇于《皇览》

6、,由来久矣。自书契以来,典籍日繁,人生有涯,事难尽稽;虽毕岁月于披寻,穷心目于究探,而周知不易,记诵尤难。于是类事类文之书,应运而起,或以供人君乙览,或以备一时之偶忘;而其体例,则大抵以类相从,如钱就贯;或依韵编次,左右逢源。使俭腹者资以馈贫,秃笔者赖以利润,为学者持以寻检,从政者得以浏览;省时节力,用至广也。”伍杰先生《中国类书・序》亦言:“类书是个古老而新鲜的题目。说它古老是因为远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编纂类书;说它新鲜是因为当今仍然有人在编纂,只是内容方法和以前略有不同。类书是一个民族丰富文化积累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文化空白的民族,是不可能有类书的。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文化积累,

7、有无数古籍,有发达的学术科学水平,有重视文化知识的人,才会需要,才可能将书籍分类整理,将之梳理成一门科学,应用于当时,传之于后世。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大量古籍,有辈出的人才,这才有产生类书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三、类书的数量  张涤华先生《类书流别》之《存佚第六》将古今类书分为存目、存疑、黜伪、补遗、新增五部分,但张氏书中未有类书数量的最终统计数据,据统计,除去黜伪部分,有近1000种。戴克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