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

ID:30546956

大小:11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31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_第1页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_第2页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_第3页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_第4页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历史课堂应鼓励学生自主发问  [关键词]自主发问,教师引导,有效性,调查研究,分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52-05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发问。鼓励学生发问,就是鼓励学生把学与思结合,学生与老师的思想碰撞,让个人的认识与前代大家的认识交融。高中历史课堂应多鼓励学生发问,这符合时代潮流和教学规律,是新一轮课改的立足点之一。  一  实例一:  在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当讲到分封制时,总会有同学问:如果周王手中没有土地可分了,怎么办?这表面看不难回答,没有土地可

2、分,制度也就推行不了了呀!但细细琢磨,根本没那么简单。经过研究思考,我设计了四个问题来和同学们共同讨论。  (一)分封制在西周是否为常制?  西周整个一朝是否都在大规模的分封?这一点教材并非没有提及。在教材给出的《分封示意图》中,已经把西周时代最主要的诸侯国标注出来,包括燕、齐、鲁、卫、晋、杞、宋、许、陈、吴、楚等国,并且标注了各封国第一任国君:“封功臣姜尚”“封周公子伯禽”“封武王弟康叔”“封成王弟叔虞”等。教材明言:“10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

3、范围。”于是我设问:这些信息反映了怎样的阶段特点?  学生不难发现,武王、周公、成王的时期是分封的关键时期。教材这样写,是有其道理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言:“昔武王克商,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荀子?儒效》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些封国以姬姓为主,构成西周分封的主要格局。摆出这些资料之后我问:能否认为并非西周每个王在位时期都进行过大规模的分封?  这时我补充,反映西

4、周历史的主要资料《史记?周本纪》,对西周中后期的历史记载过为简略,不要说分封诸侯,就是许多周王的生平都不予详细记载。这不是司马迁的疏漏,而是为数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也罕见这一时期的分封内容。西周除了早期的成、康、昭王时代以外,晚期的宣王时代也有少量的新封国(比如郑国)出现,但是数量不能与周初所封的封国等量齐观,因而有的学者索性称“周初大封建”。由此学生都能意识到分封制在西周不是常制。  我以资料确认这一点。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室封建事业大成于成康,则说明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室,属于周初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在后世仍推广进行的常制。周人与姜族的封君中,大部分在成康之世

5、已经建国了。”10分封不是常制,是特定的历史阶段面临特定问题的产物。我提示学生,这与南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有所不同:均田制要政府长期给无地农民以土地,没有土地则均田不能推行,是一种常制。  (二)分封的本质是什么?  周初社稷不稳,不仅殷顽民蠢蠢欲动,而且周代接手的,是数量众多的与周人不同血统的土著部族。周人坚信“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武王去世,发生了殷民的“三监之乱”,周公、成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不得不痛定思痛,放弃了因袭的做法,进行了制度的变革。  我问:在辽阔的空间中,周人是怎样巩固统治的呢?学生马上能联系到分封亲戚功臣。我又问,这种做法实质上意

6、味着什么?有同学能答出,周人以自己的血缘纽带,代替了原有的社会纽带。我肯定了这种回答,并且补充:周人姬姓姜姓等族类是高踞在当地土著部落之上的新成分,居于封建结构的上层。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的封国分布在渭水、汾水、洛阳开封南阳三角区、成周近畿、鲁南苏北、豫南鄂北、鄂南湘赣七个地带;“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足以决定大局。可见,周人目的就是控制这些地带。我进而引导学生:到西周中后期,最初分封的目的已经达到,是否还有无穷尽分封的必要?学生回答没有。  (三)西周的封国是什么样子?  我先给出材料:

7、周代的国家面貌和后代有明显的差别。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论及上古帝王视察四方的巡狩制度时,分析了上古国家与后代国家的不同:“古代疆域小、人民朴。人民朴则上下不隔,疆域小则巡览周易。”10西周的国家是城邦式国家,而不是地域式国家,只不过通过控制若干“点”实现对“面”的有效控制。甲骨文中“封”“邦”本一字,就是在田边种树,封邦建土。这样的城邦,规模远不能和后代同日而语。无地可封的现象,在西周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学生对此无异议。  (四)大小宗的宗法关系是否永远牢固?  我给出《礼记》中材料:宗法有大小宗的区别,大宗为嫡,小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