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

ID:30918088

大小:204.3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04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幼时记趣同步测试4套(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口,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TT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乂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门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1.《幼时记趣》选自,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2.解释字词。(1)拟()(2)强()(3)素()(4)唳()3.翻译下列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作青云白鹤观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屮有什么作用?(二)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

2、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考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①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以土砾()凸者为邱③凹者为壑()3.解释句屮加粗的词。①凹者为壑()③捉蛤蟆,鞭数十()4.解释句屮的文言虚词。②②怡()然自得④盖一癞蛤蟆()也②不觉呀然惊恐()④以土砾凸者为邱()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从杂处()②使与台齐()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①余

3、年幼,方出神()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常蹲其身()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④鞭数十,驱之别院()6.翻译句子:①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文:参考答案(-)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2.(1)比做(2)僵硬(3)白色的(4)鸣叫。3.①我心里这样想,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我把这个景象)比做“青云白鹤”的景观。4.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屮心的作用。(二)1.

4、①神游山林②鞭打蛤蟆2.①砾(11)②怡(yt)③壑(he)④癞(ldi)3.①山谷②惊异的样子③用鞭子打④碎石4.①在②同③把④正5.①自己②丛草、虫蚁、土砾③二虫④癞蛤蟆6.①用鞭子打儿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②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幼时记趣•检测与评价评价表检测题项目评价结果表述形式评价方式基础题分数〔满分为60分):自我评定综合题等第自我评定教师或同学复核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1)藐小()⑵鹤唳()(3)怡然()(4)土砾((5)丘壑()(6)庞然()(7)童稚()(8)凹凸()()(9)癞蛤蟆()()()2.为下列加粗词的词

5、义选择正确答案。(16分)(1)作青云白鹤观A.作为B.当作C.造成D.制造(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A•完成设计B.(4)能张冃对日,成全打算明察秋毫C•现成横行D.成为比作A.明壳B.(5)昂首观之,项为Z强光明C.眼力D.透明A.僵硬B.强硬(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C.强大D.超强C.A.机关B.神气(7)又留蚊丁•素帐中,徐喷以烟精神D.神灵A.白色B.单纯(8)故时有物外之趣C.原冇D.向来A.3.A.特意B.故意“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做B.当作C.认为C.D.因此请给句川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D・因为E.被F

6、.是原因(8分)(1)项为Z强(2)以丛草为林(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8分)(4)凹者为壑4.“其”字通常有卞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止确的解释。A.第三人称代词B.自己的C.这、那D.连词(1)神游其中(2)常蹲其身(3)使其冲烟飞鸣(4)必细察其纹理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2分)(1)拔山倒树而來(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4分)()()A.观之正浓B.驱之别院C.故时有物外之趣D.项为之强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8分)(1)盖一癞蛤蟆也。解释:翻译:(2)神定,捉蛤蟆,鞭数

7、十,驱之别院。解释:;翻译:8.填空。(2分)《幼时记趣》选白《》,作者,字,苏州人,代作家。综合题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牛动。请从文屮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Z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基础题1.(1)mido(2)11(3)yl(4)11(5)hQ(6)pang(7)zhi(8)aotu(9)laihama2.3.(1)(1)(1)(1)B(

8、2)D(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