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学生“生疑”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

ID:3127478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_第1页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_第2页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_第3页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教会学生“生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教会学生“生疑”  [摘要]提出问题某种程度上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现在,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缺乏“生疑”的能力,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如从课题处生疑,从词语处生疑,从文章看似矛盾处生疑,从思维堵塞处生疑,从文章写法上生疑。  [关键词]小学生;生疑;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45-02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培养创造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开始。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2、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引起不少疑问。但由于受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会把疑问集中于不理解的词语上,影响了疑问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生疑”的方法,诱导、启发学生用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题,逐步形成“生疑”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一、从课题处生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学生的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对文章的题目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理解内容的“窗户”4。如学习《敲开

3、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时,学生对容国团面对强手,信心百倍、奋力拼搏、勇夺冠军的动力来自哪里觉得比较难理解。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生疑:容国团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为什么说敲开了世界冠军的大门?然后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学文,了解我国在体育史上蒙受的屈辱。这时,学生就会理解,容国团奋力拼搏的动力来自“为国洗刷耻辱”的决心,来自对祖国深深的爱,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围绕课题生疑,可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按一定的思路阅读课文,较为迅速地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上生疑。如教《找骆驼》,谁找骆驼?为什么找骆驼?怎样找?结果怎样

4、?除此,还可以启发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如以人命题的课文可想:文章写他什么,为什么写?以中心事件命题的课文,可想:写什么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以中心命题的课文,可抓中心词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哪些地方)表现中心。  二、从词语处生疑4  语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深思,认真钻研,仔细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生疑能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始训练时,为了引导学生懂得从词语入手生疑,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不

5、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讨论:知道哪些词语只需查字典便可解决,而不必提出;哪些词语经过思考、查字典也不易解决,或在用法上有不同看法,值得提出分析、研究。经反复训练,学生掌握了方法,提高了生疑能力。如学习《游击队队歌》,有同学提出:“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句中的“他”指的是敌人,敌人绝不是一个,为什么用“他”而不用“他们”?至于对句子方面疑问,就引导学生从表现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难句和结构复杂的长句等方面提出疑问。  三、从文章看似矛盾处生疑  出于表达上的需要,在文章中常常会出现看似矛盾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矛盾之处,于矛盾处生疑,

6、然后在对立统一中解决矛盾,悟出道理所在,提高认识。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生疑:“西门豹明知河伯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要当着老百姓的面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他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就要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明白:西门豹这样做正是他的高明所在,既惩罚了巫婆,又教育了老百姓,使老百姓在事实面前明白河伯娶媳妇的真相,进而破除迷信。这样引导学生从内容矛盾处生疑,在讨论中释疑,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从思维堵塞处生疑  语文教材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是名家的佳作,小学生如果不联系上下文,

7、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就会出现思维上的“短路”。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如《春天的雨点》一文中的“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4学生在理解其含义时感到有困难,产生了疑问,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讨论,联系上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春天的雨点”是比喻乌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象征在乌汉娜老师的培养下,新的一代正“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五、从文章写法处生疑  对小学生来讲,学会从文章写法方面提出问题,是难点。要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

8、教师得让他们初步懂得一些写作知识。因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