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

ID:3137048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_第1页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_第2页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_第3页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流底泥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概述  摘要:目前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常采用异位治理技术。底泥环保疏浚是异位处理的首要环节。该文对环保疏浚与工程疏浚进行了比较,并对环保疏浚工程方案的制定及常用方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异位治理;环保疏浚  1环保疏浚与工程疏浚的区别  底泥疏浚主要分为工程疏浚和环保疏浚。一般情况下,疏浚工程的实施可达到两个目的:清除内源污染,改善江河湖库水环境,为进一步修复污染水体创造条件;改善江河泄洪能力、改善航道通行条件、增加湖库调蓄能力[1]。环保疏浚主要考虑前者,旨在清除湖泊水体中的污染底泥,并为

2、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同时还需要与湖泊综合整治方案相协调;工程疏浚则主要为某种工程的需要如疏通航道,增容等而进行,两者的具体区别见表1。  对于工程疏浚,其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对疏浚对象的疏浚范围及疏浚深度要求不高,实施较容易,但极易出现超挖、欠挖和疏浚过程的二次污染问题。而对于环保疏浚,相应的疏浚方案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对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有严格控制,如果疏浚过程中采取的疏浚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很容易导致底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重新进入水体,也有可能在水流和风的作用下将释放的污染物质扩散进入表层水体。  2环保疏浚方案的制

3、定4  疏浚方案的制定应考虑以下问题:(1)应对污染底泥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理化性质等有比较清楚的了解;(2)应在比较精确的测量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疏挖深度、完成沉积物总量测算及总量调查;(3)对疏挖范围及规模、疏浚作业区的划分及工程量、疏挖方式及机械配置、工作制度及工期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4)对底泥堆放场地的选择、处置工艺的选取等都要有明确的技术方案,尤其要提出综合利用方案[1]。  3常用环保疏浚工艺  (1)快速固化处置一体化技术  该技术用管道将底泥输送到固化处置站,然后进入水力旋流器等泥砂分离装置,添加重金属处理剂

4、,进入沉淀池,沉淀后的浓缩泥浆泵入高效脱水机,添加絮凝剂脱水,使其变为平均含固率50%以上的泥饼,脱水泥饼再进入固化装置,添加固化剂变为固化土,干土浸出液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须低于《GB5058.3-2007危废鉴别毒性》的标准要求。排放水重金属须低于《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标准限值[3,4]。  (2)土工管带工艺4  该方法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首先选取合适的地块作为土工管袋脱水场地,并进行地基稳定与防渗处理,然后将管袋铺设于脱水场地。环保疏浚船只对蓄水段污染底泥进行疏浚,运送至岸上的底泥首先利用洗沙机进行泥、砂分

5、离,对枯水段进行干法疏挖,挖掘至岸上的底泥利用洗筛机进行泥、砂、石的分离。一方面,对分离出的砂进行重金属检测,如果存在重金属污染,则采取湿筛技术对沙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泵入传输管道,通过传输管道导入脱水土工管袋,并在泥水混合液运输过程中投加重金属稳定化药剂、底泥絮凝药剂,以对底泥进行重金属稳定化处理,并且使底泥絮凝加速脱水,管袋中的底泥含水量趋于稳定时,对脱水管袋区域进行封场,并在其上覆土、绿化[5]。  (3)湿筛工艺  首先将疏浚底泥送入料仓,入口处为网孔较大的振动筛,筛去粒径>200mm的物块,如树根树枝、大

6、石块等。筛下物进入料仓,筛分底泥按料仓设计量投加。物料输送至湿筛双层高频振动筛上,湿筛处设置高压水喷头,通过双层高频振动筛分别分离出粒径50mm-200mm的大块碎石、5mm-50mm的砂砾石以及<5mm的沙。由于底泥中所含有的Zn、Hg等重金属污染物主要被吸附在粒径较小的颗粒上,因此,经高压水喷淋后粒径大于50mm的大块碎石认为几乎是清洁石块,无需处理。对于筛分离出的砂砾和沙,分别进入滚筒洗石机和螺旋洗砂机进行进一步湿筛处理,湿筛液中加入选定的湿筛剂。经湿筛后出料的清洁砂砾和沙可集中堆存在修复场区待检区域,验收合格后可作为建筑材料

7、进行销售。  砂砾和沙在湿筛单元处理时形成的泥浆,送至水力旋流器进行固液分离,上部流出的湿筛液进入水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后进行回用;下部的泥浆送至脱水皮带进行压滤脱水,对脱水后形成的污泥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所得湿筛废液送入水处理单元,处理后回用[6]。  参考文献:  [1]李茶青,何文学.底泥疏浚方案制定的原则及重点解决的问题[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18(1):4-6.  [2]刘鸿亮,金相灿,荆一凤.湖泊底泥环境疏浚工程技术[J].4中国工程科学,1999,1(1):81-84.  [3]王艳红.沂河沂水段底泥处

8、置及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主要施工方法探讨[J].陕西水利,2015,15(3),118-119.  [4]金雪林,薛路阳,金杰.生态清淤及淤泥快速处置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3,35(9),43-45.  [5]袁永强,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