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演讲稿

这是一篇演讲稿

ID:31447938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这是一篇演讲稿_第1页
这是一篇演讲稿_第2页
这是一篇演讲稿_第3页
这是一篇演讲稿_第4页
这是一篇演讲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这是一篇演讲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这是一篇演讲稿  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被录入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两个版本的教材编排体例不同,对本篇演讲稿的教学处理也大相径庭。语文版教材是以文体组成单元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演讲词,首先要注意把握演讲词的主旨,感受其中洋溢的激情,品味其平实严谨的语言。朗读演讲词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节奏的变化。”[1]人教版是以主题组元的,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

2、“求知与读书”为主题,同时本单元又是全套教材中唯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为:“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2]可见,由于教材编写思路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处理也是不同的,语文版把本文看成是演说辞,而人教版则把本文当做议论文。而“文章总是有特定体式的,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特性。”[3]把本文看做演说辞还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立场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迥异。  发表演说词的目的,是“劝说读者与作者或演说者一道采取态度

3、或行动”6,[4]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个通俗性的宣讲,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宣讲,宣讲的意思是,我有一个观点,我举个典型例子,然后你听明白就可以了。而宣讲的主要方法是印证,“印证就是我举个例子使你通俗的明白”,[5]印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而诞生的。演讲者在演讲的时候,通常先讲一个抽象的道理,再举一个具象的例子,用具象的例子来证实抽象的道理,使道理更加通俗易懂。而如果把这篇文章看作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就需要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在很多公开发表课堂教学案例中,都是把本文当作论说文来进行学习。李世萍老师提出要“继续提高举例

4、论证道理的能力”;刘萍萍老师则认为本文的学习侧重点之一是“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章一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例子。那么,这两个例子到底是在“印证”还是在“论证”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印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证明与事实相符”。对“论证”动词义项的解释是:“论述并证明。”  本文中的论证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印证”。我们一起来分析“印证”与“证明”之间的区别:  1.“证明具有保真性”,而印证只能提供相信某理由的例子,却不能保证这个道理必然为正确的道理。在这篇演讲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述

5、“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道理时作者引用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而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所说的以“个人的经验为证”,是典型的“印证”而非证明。因为,仅仅凭王阳明的例子和我一个人的经验,只能为论点提供证据,但不能保证结论必然为真。6  2.证明的完备性恰恰是体现在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上,而一个孤立的例子,不能证明结论的唯一性、排他性。“王阳明的例子”、“我的经验”可以作为证据出现,但相反的论据也有很多,无法保证结论的唯一正确。  3.“只有当我们有可能综观相关问题的全体,才可能有证明”。[

6、6]一个例子或者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证明必须能被综观”,也就是说,不能达到综观的,就无法证明;反过来说,我们只能在没有证明的地方寻求论证。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王阳明的例子”无法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我的个人的经验”无法证明“中国的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演讲中,为自己的论点举一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这里,丁肇中先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来诠释自己的观点,这种形象化的语言通常更生动,更易于被现场的听众接受,

7、能够取得较好的现场效果。“我们的所见所做可以作为证据,使某个看法得到印证、证实。”[7]这是演讲、讲课时常用的技巧,但是印证并不属于推证、论证。所以,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当做一篇议论文,用来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是不恰当的。准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演说辞。  那么,该如何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呢?学习一篇演说辞,应该让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学生聆听一次公众演讲,一般应该做到:能够理解或者明晰演说者的观点,能够对演说者的观点进行赞同或者反对的判断;感受演说者的风格,明确演说者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学习必要的演讲技巧。因此,学习这篇演讲文,也应该精确

8、总结演讲内容,并在讨论中对是否6“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出判断;并能够对作者如何运用例子印证自己的观点做出梳理,如果能够简单地加以练习运用就更好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