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

ID:31487030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1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_第1页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_第2页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_第3页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_第4页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石潭记》中的寻找和遁逃  永贞五年(公元805年)的改革失败,让一度处于权力顶峰的柳宗元迭遭打击。同道王叔文被赐死后,柳宗元很快被逐出京城长安,携带家眷来到邵州担任刺史,然而不久又再次遭到贬斥,被贬至地处蛮荒的永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司马一职。一时之间,亲朋好友避之唯恐不及。期间,柳宗元又经历丧母之痛和疾病折磨,可谓痛彻肺腑。《小石潭记》正是在这种境遇下写出的作品。  笔者在多次教学《小石潭记》之后逐渐感到,将教学重点着眼于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景物描写,并通过对这些景物描写的分析,体会作者由喜而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固然可以说把握住作者行文的总体情感脉络,但对于作者的心理轨迹何以会

2、经历这样一个“由喜而悲”的过程却缺乏深入的领会。也就是说,一般的教学过程主要关注的是《小石潭记》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通过语言得到表达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文本细读,尝试对《小石潭记》进行解读,以期一探该文曲折多致之隐衷。  一、寻找小石潭:自我的确认  我们知道,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思考。  7作者详细交代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意何在?值得注意的是,在《永州八记》的其他几篇作品中,也同样出现了对发现过程

3、的记述。例如:“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石涧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小石城山记》)等。这些描述将作者的寻找过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实际上是在暗示小石潭等景物地理位置十分偏僻

4、,常常是人迹罕至的所在。作者在《小石潭记》中为了能够一睹小潭的真容着实付出了一番努力,不仅要在崎岖的山路中蹀躞前行,还要亲手砍伐竹林,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恰恰象征着作者面对政治迫害矢志不移的坚定立场和精神。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关键意象是意味深长的:①篁竹。教材上解释为成林的竹子。中国古代一般用竹子象征君子的高尚节操和品格。但这里的“篁竹”是否就象征着君子呢?屈原《九歌?山鬼》有言“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此处的“幽篁”将作者同外在的世界隔绝开来,作者在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独自秉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王维《竹里馆》云: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同样地,“幽篁”在这里成为了一个空间上的屏障,将外在世界和作者的个人世界隔绝开来,这种隔绝令王维偃仰啸歌、优哉游哉。《小石潭记》中的“篁竹”7显然也发挥着某种空间隔绝的作用,将小潭和外在世界隔绝开来,需要作者“伐竹取道”才能到达,暗示出小石潭的发现何其不易。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石潭究竟有何价值,值得作者如此努力寻觅?于是就出现了:②佩环。教材上解释为玉佩、玉环。这是玉器的一种。《小石潭记》中吸引作者寻找小潭的正是这种“佩环之声”,文中的小潭就是在“佩环”的隐喻之中首次显身,这无疑是别有深意的。玉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质。《

6、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诗经》亦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可见,柳宗元寻找小石潭实际上是他在患难中对自身君子品格的一种追寻和确认,小石潭是作者高尚品质的象征,这一点在文章的开头就借着“佩环”这个隐喻点明了出来。篁竹包围之中的石潭就是作者自身的完美写照,突破篁竹的包围去寻找石潭象征着在险恶境遇中对自身品质的再一次勇敢确认,难怪柳宗元会心心念念“心乐之”了。  二、直面小石潭:喜忧的激荡  对小石潭环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占据了

7、主要的篇幅。如前所述,小石潭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和象征,小石潭在这里成为了柳宗元的镜像,经由对小石潭的分析可以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心理轨迹和情感状态。  小石潭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积极乃至绝美的一面。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三个意象:石、鱼和水。首先来看“石”。“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孙绍振先生指出,该句“前面是参差的长短句,后面是整齐、并列、没有形容和夸张的短句……7构成了一种有张有弛的节奏……又给人一种历历在目、应接不暇的感觉”①,句式十分活泼。其中“全石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