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ID:3150517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_第1页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_第2页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_第3页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德育教育;道德规范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而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在新世纪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发挥学科教学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科教学责无旁

2、贷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所以,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等。  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4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学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

3、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勤奋踏实、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在学习“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做完实验后和学生一起将鼠妇放回到大自然,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二、因势利导,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学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物学科的认知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学教材的编排,处处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

4、想因素。如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自然选择并经过逐代积累而形成,是一种“扬弃”式发展,阐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关系;如动物的各个器官系统,有它各自的生理作用,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阐述了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如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是内因,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揭示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学习细菌、真菌、病毒这部分内容时,要强调它们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让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

5、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4  (二)激发学生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处编排了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我国在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医药研究等方面的悠久历史,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又能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

6、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强调通过实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最终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样一个实例:洪水来临时火蚁中的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漂动的“蚁团”。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以少数蚂蚁的牺牲换来整个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蝼蚁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以此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重视沟通,体会互敬互助、团结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体验

7、为集体奉献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使团队精神渗透到学生血液里。这样,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4  (四)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威胁,人类的生存更是如此。人们在生活、生产活动中的错误乃至荒谬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垃圾成灾、土地沙漠化、酸雨形成、森林锐减、沙尘暴、温室效应、雾霾等等,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