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ID:31580125

大小:78.0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4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1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2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3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4页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

2、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

3、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

4、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

5、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并理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原则和社会原则(社会观)。:P62(1)、生态原则: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要

6、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2)、经济原则: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经济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3)、科技原则: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4)、社会原则:发展观的改变,即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5)、文化原则: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与艺术相结合5.简述“人居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的联系与区别:(1)、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的手段等并不一致(2)、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3)、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

7、类聚居形态6.论述现代城市规划学、地景学和建筑学的异同点:☆相同点一.背景相同:1)、工业革命后,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2)、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二.目的相同:1)、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2)、不仅要求物质环境舒适,还应注意生态健全三.对象相同:1)、土地利用2)、自然资源的利用3)、场地规划4)、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5)、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四.发展趋势相同:1)、“小”变为“大”.2)、“单一”变为“整体”3)、“孤立”变为“协调”☆不同点一.尺度不同:建筑学(小)城市规划学(中)地景学(大)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