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ID:31787855

大小:56.5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_第1页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_第2页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_第3页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在难治性鼻岀血治疗中的应用南京市滦水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200)刘小会【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难治性鼻出血的患者在表麻下行鼻内镜查找出血点,再用双极电凝对出血点凝固止血。结果33例患者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牛。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效果可靠。【关键词】双

2、极电凝;鼻出血;鼻内镜外科手术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绝大部分鼻出血经过正规的前鼻孔填塞即可治愈。但有些鼻击血即使经过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亦不能控制击血,我们称之为难治性鼻出血[1]。难治性鼻出血因其出血部位隐蔽治疗棘手,盲目的填塞不仅鼻腔粘膜损伤大而且疗效欠佳,内镜下发现并确定出血部位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关键。鼻出血反复发牛,屡经鼻腔填塞或其它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在鼻内镜下查找出血点后用双极电凝凝固止血。我们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02月住院的34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诊疗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34例难

3、治性鼻出血患者中,男25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6.5岁,33例为单侧出血,1例为双侧出血,4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血压均控制可;嗜烟酒10例(均为男性)。就诊时患者反复出血时间l・7d,平均3.4d,32例主诉出血先从前鼻孔流出,2例先从后鼻孔流出,出血次数2心10次,平均3.95次,出血量估计为50-500ml,平均185mlo26例均接受过规范的前鼻孔填塞,1例有外伤史,全部病例无血液病史,均为住院病人。二、治疗方法采用STORZ冷光源、摄像系统及鼻内窥镜等手术设备。患者取平卧仰头位,用吸引器清除残留的血凝块,用1%丁

4、卡因和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和麻醉鼻腔粘膜5-10min后,置入内窥镜检查鼻腔,从前往后有序地进行,检查顺序依次为:首先检查总鼻道和鼻咽部(总鼻道区),包括鼻中隔中下部及后部(除外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蝶窦前壁和后鼻孔;其次检查鼻底、下鼻甲及下鼻道穹隆(下鼻道区);然后检查中鼻道和中鼻甲(中鼻道区);最后检查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和鼻腔顶部(嗅裂区)。23例出血部位位于鼻中隔中下部及后部,8例位于中鼻甲相对的鼻中隔和鼻腔顶部(嗅裂区),1例位于下鼻道穹隆区,1例位于中鼻道和中鼻甲(中鼻道区),以上出血点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

5、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因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术后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病,72小吋后逐步抽除鼻腔填塞物。以治疗后3个月内鼻腔未再出血作为治愈标准。结果34例患者经鼻内镜下双极电凝凝固止血后鼻腔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患者因内镜下见双鼻腔息肉,未见明显出血点仅行局部填塞,抽除鼻腔填塞物后未再岀血。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讨论临床上往往多种因素诱发鼻出血。外伤后鼻腔粘膜损伤、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岀血;冬春季节空气干燥,鼻腔粘膜脱水随之变得非常干燥,血管脆性增加,易于出血,吸

6、烟因同样原因增加鼻出血的风险;高血压导致血管硬化,弹性降低而脆性增加,尤其是血压控制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是临床难治性鼻出血的常见诱因[2]。鼻出血的治疗关键是明确出血部位,迅速止血。这就要求耳鼻喉科医师一定要熟悉鼻腔血供及临床的易出血区。鼻腔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大系统,中鼻甲下缘以上区域主要由颈内动脉的分支筛前及筛后动脉供应,筛前动脉路径长,管径粗,分布广,供应鼻中隔的前上及中部、额窦、前组筛窦及鼻腔外侧壁的前上部。筛后动脉细小,供应后筛、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的后上部。因此,临床上嗅区的岀血多为筛前动脉,鼻中隔后上部出

7、血多为筛后动脉,鼻腔外侧壁的出血多为颈外动脉终支蝶腭动脉的分支鼻后外侧动脉。鼻腔外侧壁后方邻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为鼻腔后部出血的好发部位。儿童及青少年的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该部位出血易被发现,容易止血。而中老年主要的岀血部位在嗅沟、中鼻甲、中鼻道、鼻腔后端等隐蔽部位,不易发现。鼻内镜下鼻腔出血点一般为一火山口样的突起,活动性出血吋容易辨认。在非岀血状态,用吸引器轻触该点可诱发明显的出血,这些特征都是出血点明确的证据。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处理难治性鼻出血时,常常在出血的间歇期,处于非出血状态,鼻内镜下见出血点常表现为

8、局部黏膜小的光滑突起或随动脉搏动呈“灯塔征”;对于吸引后仍无岀血者,可电凝嗅区、鼻中隔后上部、鼻腔外侧壁等常见的三个部位[3],并行局部填塞。对鼻腔隐蔽部位的出血,必要时可骨折外移或内移中下鼻甲。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主要观察患者是否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