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1)

《画》教学设计(1)

ID:31910877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6

《画》教学设计(1)_第1页
《画》教学设计(1)_第2页
《画》教学设计(1)_第3页
《画》教学设计(1)_第4页
《画》教学设计(1)_第5页
资源描述:

《《画》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教研区片集备——《画》教学设计蓝村镇乔戈庄小学范爱平【教学目标】1.学习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分别是走之旁、斜刀头。2.会认10个字。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学会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话训练点】通过观察插图能够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完整的表达出来。【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

2、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

3、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

4、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大屏幕呈现“近、色”等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

5、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

6、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

7、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6.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无色,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有声。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不在,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儿惊。人来鸟不惊。     7.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呢?引出课文题目。  8.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