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

ID:32014681

大小:453.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1-30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必修)---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七校联盟”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合测试高二历史(必修)(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主张国君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法

2、律的实施,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民为贵,社稷次

3、之,君为轻”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C【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3.“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

4、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变为儒教的改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改造,一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新儒学,二是朱熹把儒学的发展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

5、A错在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荀子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B错在荀子,王阳明未对儒学进行改造,选项D错在王阳明,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4.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君子气节、道德自觉【答案】D【解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是君子的气节、是道德的自觉,所以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君子气节、道德自觉,选D

6、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理学后来的追求,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5.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7、便觉得浊臭逼人”反映了重视人性的主张,强调男女之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李贽的思想符合,因此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6.“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的是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