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

ID:32223955

大小:1.17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2-01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_第1页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_第2页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_第3页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_第4页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本课题的来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种伴随着新技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媒介形态,因其独特的开放性、匿名性、迅捷性等特点,已然成为人们当前获取信息和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特别是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社交平台与交流工具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拥有6.32亿网民,网络普及率超过46.9%,[1]其中包括超过5.27亿的手机网民;该机构同期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

2、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即时通信在整体网民中的覆盖率为89.3%,社交[2]网站的覆盖率为61.7%,微博的覆盖率达到43.6%。可以说,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和疏解情绪的渠道已变得更加的多元。在网民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各自的观点、意见与态度交相辉映,人们根据自身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知识结构及道德观念等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筛选和组织,当某个特定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甚至产生共鸣的时候,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和放大效应便会吸引更

3、多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随着交流和讨论的深入与扩展,人们的关注点便会深入到某一个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当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倾向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浪潮。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应该,而且也必须时刻关注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中的“正能量”推进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要防范可能发生的滋扰社会稳定、绑架国家政策的极端舆论行为。领土是一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个国家主权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和印度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线,且从

4、未经过正式的划定,只是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在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时期,英属印度政府不断向北推进边界线,从而为日后的中印边界问题埋下了隐患。1947年印度独立后,完全承袭了这种扩张政策,进一步侵占了中国大量的领土。目前双方争议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中、西三个部分,总计约1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印度方面非法侵占的地区就足有9万多平方公里。受制于领土问题,双方长期剑拔弩张,-1-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研究边界摩擦不断。特别是1962年,双方还因为边界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中国方面将其称为

5、“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情况下,随即做出了撤出战斗、退回战争爆发前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决定,顿时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不予认同。围绕着这一领土争议,国内的主流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和微博等社交平台存在着海量的新闻报道、博文链接和跟帖评论。这些信息中有的是关于边界问题的客观和中立评论,但更多的还是一些零碎的、缺乏事实根据的,甚至是近乎造谣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中,混淆着人们的视听,使大家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印边界问题的全貌,并煽动着底层

6、舆论的负面情绪。本论文的写作即是通过调查研究网络上针对中印边界问题广泛存在的各种舆情,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总结,提炼出网民普遍关心的、争论较大的几类问题,归纳中印边界问题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分析造成该舆情状况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引导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朝着理性、客观和有利于边界问题解决的方向前进。1.2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网络舆情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该选题的确定也是与本人的研究方向相一致的,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宗旨和“大思

7、政”的基本要求。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网络舆情,有利于净化网上舆情环境,澄清网民思想混乱;有利于推动国内的主权意识与领土意识教育,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各级政府部门舆情信息的掌握和应对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妥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奠定舆论基础;有利于发现网络上长期存在的对中印边界问题的错误认识,从整体上提升网民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认识水平,消解民众在领土问题上的顾虑。与此同时,涉领土问题网络舆情的研究对于我国解决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领土争端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宗

8、旨和“大思政”的基本要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宗旨。中共中央在2004年时就曾下文专门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要时刻关注网上的舆情变化,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加强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