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

ID:32304933

大小:63.8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3

上传者:U-25949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_第1页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_第2页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_第3页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_第4页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_第5页
资源描述:

《12册语文单元课文训练点梳理(一二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小学第十二册全册语文训练点梳理一、教材内容:1.本册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2.口语交际、习作各5次;3.安排“古诗词背诵”和”综合复习”板块;4.生字:会写80个。二、各单元具体内容及读写点:1.单元内容读写点一人生感悟平凡的小事可以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体会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二民风民俗不同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详写和略写三深深的怀念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课文的叙述顺序/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四外国名篇名著阅读外国经典名篇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注人物命运;学习浏览;读整本书五科学精神感受科学家们伟大成就背后所透出的科学精神。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六难忘小学生活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读写方法2.读写点呈现方式(1)单元导语部分的第二自然段(2)课后思考题(3)“交流平台”3.各专题呈现出不同文化角度人生感悟——精神民风民俗——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深深的怀念——革命精神外国名篇名著——多元角度科学精神——科学三、六年级下册阅读训练点内容:第一单元: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第二单元: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第三单元: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四单元: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四、本册教学重点:1.识字与写字:会写80个字,110个词(读读写写);会读104个词(读读记记);日积月累16个词(第五单元),词语在读音上一定要正确,了解它的意思,有意识加以运用,达到课外主动、自觉积累的目的。内容标准(识字与写字)积累汉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读准字音(1)能拼读音节,读准常用汉字的字音(2)能分辨常见误读字的字音认清字形(1)能辨识常用汉字的基本结构,正确书写常用汉字(2)能结合语境(字义)辨析字形理解字义(1)能理解常用汉字的基本意思(2)在简单语境中能恰当运用常用汉字独立识字查字典(1)能运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词典(2)能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2.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4个):教会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明确文章的详写和略写;读写结合教给学生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阅读方法阅读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阅读)阅读理解整体感知(1)能把握主要内容(2)能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3)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5)能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获取信息(1)能根据需要从文本中找出相关信息(2)能根据需要从相关信息中加工出新的信息形成解释(1)能利用文本信息和生活积累,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和段落做出符合文意的解释(2)能利用文本信息和生活积累,对作品中的形象、思想感情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3)能对文本语言表达的形式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作出评价(1)对文本的内容或情感能有自己的感受,并能联系文本进行说明(2)能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作出评价,并能联系文本说明理由(3)能体会表达方法产生的效果(4)能对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实际运用(1)能借助文本中的内容、语言、表达形式等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2)能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般问题积累语言诗文积累(1)能积累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2)能积累常用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3.口语交际:加强学生的应对技能的训练;教学生说话要有据,借助材料证明观点。4.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序号主题要求1难忘的“第一次”/写有感触的事物/看漫画写感想写清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写出启示或感悟;看漫画,写清作者的意图自己的想法2民俗特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3我的理想表达有条理4学会生存/《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读后感重在学会生存,联系生活实际有自己的感受;5自由表达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5.“综合复习”的教学: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6.“古诗词背诵”教学:整体把握古诗词的特点,复习巩固古诗词学习的方法,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利用注释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重点在背诵积累;以教材为基点,以主题归类的形式梳理整个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准确背诵,巩固积累。第一单元人生感悟一、单元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5篇课文。二、单元训练点: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三、单元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指导点:1.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2.自己的见解如何产生和加深3.学习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和特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四、课文训练点: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全课训练点:1.能借助课后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3.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是如何突出文章主旨彰显道理的。4.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第一课时训练点: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第二课时训练点:1、抓人物语言,领悟文中所讲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感受到孔子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2、感受本文辩论有理有据的特点,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第二课匆匆全课训练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3、仿照文章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写法,写几句话。第一课时训练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理清文章脉络。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训练点:1、感受朱自清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2、体会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积累语言并尝试运用。第三课桃花心木全课训练点:1、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语句,领悟在生活中结合接受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有重要意义的道理。第一课时训练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第二课时训练点:1、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第四课顶碗少年全课训练点:1、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2、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第五课手指全课训练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2、通过抓重点句段(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第二单元:中华民风民俗单元内容:《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单元训练点:1、读懂文章内容,感受地方的民风民俗的特点。2、了解文本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3、继续学习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4、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单元训练重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全课训练点:1、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按时间顺序表达的,能感受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几部分为详写;“过小年、初六、正月十九”为略写;并能感悟到详略得当可使文章重点突出的作用。2、能按时间顺序简单写出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第一课时训练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2、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第二课时训练点:1、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能感受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几部分为详写;“过小年、初六、正月十九”为略写;并能感悟到详略得当可使文章重点突出的作用。2、能按时间顺序简单写出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第七课藏戏全课训练点:1、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全课训练点:1、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2、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全课训练点:1、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