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性疾病

常见传染性疾病

ID:32382553

大小:5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上传者:U-25952
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1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2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3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4页
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性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常见传染性疾病肝炎何谓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所引进的一种传染病,一般分甲、乙型。近年临床上又发现,除甲、乙两型外,还有非甲非乙及丁型。这是一种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目前发病率在我国较高,昆明市近来也呈上升趋势。此病传染性强,流行面广,一旦感染治疗周期长,特别是乙型肝炎,容易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迁延性肝炎,治疗较困难,预后也较差症。患了肝炎,最明显的是症状是乏力、食欲不振、发烧、厌油、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有的人还有腹痛、腹泻等症状。最明显的体征是肝脏肿大,小便发黄如茶水状,白眼球及皮肤发黄(也有人黄疸不明显)。通过肝功化验检查,可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如何预防肝炎病毒性肝炎虽然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但只要发动群众、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每一个人都树立卫生观念,养成卫生习惯,是完全可以降低发病率的。预防工作主要抓住以下三方面:管理好传染源。急性期病人应住院或在家隔离。甲肝的隔离期最少在30天,乙肝应到血中表面抗原转阴。患难与共者的饮食用具、漱洗用具应专用。粪便应消毒杀菌。饮食行业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员、保教人员应定期检查身体,献血人员要全面检查。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管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食堂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接触病人后双手可用肥皂冲洗或用0.3%过氧乙酸浸泡。污染的公用食具要消毒。保护易感人群。丙种球蛋白对甲肝有较好预防效果,可以早期应用。但1次注射后,1?个月内直起到预防作用。乙肝的预防主要采用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目前已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日程。肝炎是怎样传播感染的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青壮年和儿童感染率较高。肝炎病毒一般存在于人的血液、唾液、大小便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染。目前我国主要以甲、乙两型肝炎较多,其传染渠道各有不同。甲型肝炎主要是消化道传播。病人或带毒者的粪便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食物是引起传播的主要因素。其次,如水、苍蝇等也是传播的重要因素。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注射途径和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只要注入微量(0.00004毫升)含病毒的血液即造成感染,故应用被污染的血制品(血液、血浆、白蛋白)及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操作(注射、针刺、采血等)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血中含有乙型肝炎病毒者,由于其唾液、鼻咽分泌物、血性分泌物、精液等均可能有传染性,故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血中如含有乙型病毒对新生儿传染性很大,其中少数可能通过胎盘受染,绝大多数是在分娩过程或出生后受染。人感染发病后,均可产生免疫力,但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预防肝炎传染应注意些什么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主要是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和丁型等。如不注意预防,很容易引起大面积流行。要做好肝炎的预防,除对病人搞好隔离和消毒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使用别人的生活用具,管理好传染源。在给病患者注射或进行免疫注射时,要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一人一针、一管,一次一换,不能只换针头,不换针管,严防经注射器传播肝炎。另外,还要注意在公共场合下、人事往来中做好肝炎的预防工作。其一,要注意在机关、工厂食堂就餐。餐具应专用或单独进行消毒。这是因为传染性肝炎的病毒抵抗力较强,在零下100C?00C时还能存活一年半之久,只有通过煮沸才能杀灭肝炎病毒。食堂用餐,应采用分餐制,各人自备饭盒、小勺或者筷子,吃完后自洗自消毒。拿过餐券的手不应再拿饭菜,尤其是不应直接接触馒头、烧饼等干粮,以免餐券上的细菌、病毒沾染到餐具及饭菜上面。其二要注意在外旅游、出差进吃饭。在那些人群集中的地主,要考虑餐具消毒措施。可将自用的餐具用开水冲泡,然后再吃,这在一般公共场合是能够做到的。如果自己带消毒过的饭盒、小勺或筷子是最理想的。其三,要注意相互敬烟中传染。在公共场合,相互敬烟也有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比方说,有人递烟给你抽,往往是先用手从烟盒中取出一支。由于目前香烟都是过滤嘴朝上,因此这支烟已经可能被“污染”上了,如果沾了肝炎病毒,抽烟者就有感染的可能。其四,要注意茶杯传染。外出喝茶最好自带茶杯。现在最流行用保温杯,也可用有盖的玻璃杯。把杯子放在手提包内,随身携带,以免在喝茶时“接触传染”。如果走致电哪里就用哪里的茶杯,就很容易传染肝炎。其五,要注意打电话传染。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话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但却是一个传染疾病的渠道。当许多人去拿电话听筒时,自然就会有受到肝炎病毒传染的可能性。因此,讲话时不要距离筒太近。最好打完电话马上洗手。此外,坐公共汽车扶把手,开门抓门把等,都会导致传菌。回家后,首先要用肥皂洗手。在公共场合的握手、拥抱、跳舞,也都应充分注意卫生,及时消除病毒。结核病防治指南结核病是一个古老的慢性传染病,俗称“痨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消灭它。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4月向全世界宣布:全球处于结核病紧急状态,1995年10月又对世界各国出警告称:耐药性菌株的出现有可能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我国我国结核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全国结核菌感染者达3.3亿,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00万,其中排菌病人15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高达25万。我省现有结核病人20万每年新发病人5万,这些资料充分说明结核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心健康,应采取强有力的方法防治结核病。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由于结核杆菌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机体故结核病以肺病结核最为多见,其次为淋巴结核、骨结核、肠结核、肾经典、皮肤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等等。肺结核常见的症状1、慢性咳嗽、咳痰在半月以上2、咳血痰或咯血;3、胸痛、气短;4、午后发热;5、食欲不振,体重下降;6、疲乏、盗汗; 7、长期低热治疗无效者。有上述闰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肺结核是怎样传染的排菌的肺病结核病人痰中带有结核杆菌,在咳嗽、打喷嚏及谈笑时,带菌的飞沫核便传播给别人。另外,病人随地吐痰后,细菌与尘土混合在一起,扫地或行走时,带菌的微细尘土就飞扬起来,随着呼吸进入机体,造成感染发病。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指痰涂片检查到结核菌者,简称涂阳患者。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肺结核病人,并予彻底治疗。早期诊断可以及时发现传染源,彻底治疗可使其迅速停止排菌,失去传染性。切断传播途径:⑴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掩住口鼻,以防飞沫传染。⑵加强对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工作,对发现的肺结核病人要加强管理,在规定期限内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落实病人的化疗管理。⑶应注意病人痰液、食具和生活用具等的流毒,排菌患者居住的地方,应经常开窗通风,使室内带菌飞沫能及时稀有释在大气中,减少传染机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在积极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要做好儿童卡介苗接种工作,我国推行卡介苗接种数十年,其效果是肯定的,除新生儿接种外,还对小学一年级及中学一年级的儿童各复种一次。结核病的治疗结核病的关键在于合理化疗,抓初治关,贯彻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95%以上的病人是可以治好的。但是。目前我省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病人没有得到合理、正规的治疗,由初治变为复治,使治疗效果较差,最后发展为慢性空洞型肺结核、肺心病,丧失了治愈良机。因此,得了结核病的病人,不要“有病乱投医”、“乱投药”,力争一次治疗成功,到结核病防治院治疗,昆明结核病防治院就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结核病防治专科医院。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等分泌物中,经飞沫传播。本病极易传播,可引起局部地区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症状⑴发病大多数突然,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⑵先有畏寒,继以高烧,可达39-40℃同时有头痛,全身酸痛和软弱无力。⑶胃肠道症状:恶心、腹泻等。⑷重症者,一开始病情严重,表现明显高热、神志不清,颈强直,抽搐等;有些老年人、病弱者一开始发病就严重。防治⑴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较重者可用复方阿斯匹林,克感敏等药物或加用物理降温。⑵较严重者,必须输液,应用抗菌素治疗。⑶中药治疗:感冒退热冲剂(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每天2-4次,每次一包冲服。 ⑷流行期减少集体活动;发现病人及早隔离和治疗;注意室内通风;提倡在分共场所戴口罩。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因脊髓灰质炎患者大多是小儿,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人大便中有大量病毒,常由于接触病人的大便或污染的用具而传染。在生病最初5天内,也可由呼吸道分泌物传染。由于病毒侵犯不同部位的神经组织,病儿可发生同部位瘫痪。症状潜伏期约为5?/FONT>14天,症状轻重不一。多数小儿不发生症状,或仅有1?/FONT>2天的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而不发生瘫痪。一部分病儿于热退后1?/FONT>6天,再次发热,称“双峰热”,病儿多汗、全身不适、呕吐、周身肌肉疼痛。患儿不愿抬头,不愿让人抱,或坐不稳,患儿神志大多不清醒。在发热第3?/FONT>4天,病儿手足软绵无力,不会动弹,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软瘫较多见,可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防治⑴急性期患者,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卧床休息。⑵病情稳定时,及时进行针灸推拿治疗。⑶隔离病员,自发病日起隔离期间食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夏天有脊髓灰质炎发病时,有发热、上感症状的患者不宜去游泳池。接触者,接触后3天内可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流行性腮腺炎病因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唾液中,主要通过飞沫传染给他人。病毒侵入人体,引起腮腺或颌下腺肿胀。此病传染性很强。症状本病潜伏期约14-21天。病人先觉一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疼痛。2?/FONT>3天后,另侧腮腺也肿痛,肿块以耳垂为中心,边缘腮腺也肿痛。腮腺高度肿胀时,可有发烧、食欲不好、全身不适,有时头痛、呕吐剧烈,且有嗜睡,甚至严重者有抽搐等神志改变。注意全并症: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睾丸肿痛。治疗方法⑴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⑵腮腺肿痛严重时,可局部冷敷或中草药外敷(如意金黄散等)。⑶如患者有脑膜炎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预防最好的预防是隔离病人,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猩红热病因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隐藏于病人的咽部,在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传染性最强。症状(1)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2)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草梅知之称。(3)皮疹出现在高热1-2日之后,首先从耳根及上胸部开始,数小时后蔓延至胸、背、上肢,24小时左右至下肢。典型皮疹是在全身皮肤潮红的基础上布满针尖大小点状红疹,压之退色。防治(1)接触病人者可口服磺胺药物及肌肉注射青霉素(可注射一周)。(2)如发生化脓性并发症时,必须大量青霉素点、局部化脓可作切开引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因是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一种。脑膜炎双菌存于病人的鼻咽部、血液、脑脊髓液、皮肤出血点和带菌者的鼻咽部。当病人或带菌者咳嗽时,通过含有病菌的飞沫传染他人。症状(1)潜伏期约1-10天,起病很急,有时在发病前几小时或1-2天内。(2)有乏力、咽痛和头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高热达39度以上。(3)脑膜刺激症状:高热后头痛,反复的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颈部强直。(4)皮肤粘膜有散在的淤点(出血点),有些病人口唇可发生疱疹。(5)暴发型病人:除有高烧、精神极度萎靡外,皮肤迅速遍布淤点或大片淤点或大片淤斑,很快便四肢发冷,唇指青紫,血压下降。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多于24小时内死亡。防治(1)在流行季节(冬春两季2-3月份),遇有高烧、头痛、呕吐、皮肤有小出血点的人,应考虑本病,应立即去医院注射(主要磺胺类药物)。(2)在流行委节,尽力不到公共场所活动。另外应讲究卫生、勤晒被褥衣服,开窗通风及早预防接种。(3)吃大蒜有良好预防作用。伤寒 病因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细菌从传染源的大小便中排出,通过水以及被水、手、苍蝇等污染的食品由口进入人体。症状本病潜伏期平均7-14天,起病多数缓慢。体温呈梯形上升,至一周可达39-41度,并有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2)从第二周期开始,高执热持续不退,一般持续10-14天左右,此时病情加重,可出现神态迟钝、表情淡漠、听觉减退,重者可有说胡话抓空症状(为无意识举动)或昏睡。(3)脉搏增快,但和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称相对缓慢,是本病的特点之一。约三分之二病人有脾肿大,有三分之一病人肝肿大,三分之一病人出现皮疹(为玫瑰色疹)。(4)如病人不及时治疗(饮食和照顾不好)在病程第2-4周时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开发症。防治(1)对伤寒病人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病人卧床休息到完全恢复为止。注意饮食、高热时予以米汤、藕粉、豆浆等流质饮食。(2)高热病人可用物理降温,便秘不可用泻药,宜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3)预防:1、隔离病人应彻底,对病人粪便、便器、饮食用具、痰杯。衣服、被褥等都应消毒。2、对保育员、炊事员每年应做大便培养3次,如找到伤寒杆菌,就是带菌者,应调动工作。3、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应注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良好卫生习惯。4、应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细菌性痢疾病因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秋季。症状(1)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坠痛,有排便感又排不出)和脓血便等。(2)病菌侵入人体后一般在1-3天出现全身症状,随后腹泻,开始大便为糊状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多到几十次,量很少,常为浓血。(3)少数病人,中毒症状严重,起病甚急,发展极快(称为中毒性菌痢)。主要症状:病人突发高热(40度或更高)精神萎靡、嗜睡或烦燥不安,有反复惊厥,神志昏迷,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四肢发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循环衰竭(休克)等,病人死亡很快,应立即抢救治疗。防治方法(1)治疗方法:1、急性菌痢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喝水、饮水以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藕粉、稀粥、面条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胀。2、病人有呕吐不能进食或失水、高热时,要静脉点滴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液或加用氯霉素(一般立即住院治疗)。3、针炙治疗可改善症状,消灭细菌等。(2)预防:一定注意在夏季不食腐烂或污染食物,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彻底消灭苍蝇。  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因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毒素污染了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症状多数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常伴有发热,少数致病菌产生毒素导致肌肉瘫痪为主的中枢经系统症状。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种类(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当人们吃了未经烧熟的动物内脏、肉、蛋,或吃了被这些动物大小便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食物中毒。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等症状。(2)嗜盐菌食物中毒:嗜盐菌广泛存在于海水和海鱼、蟹、海蜇等海产品中,以及用盐腌制的肉、咸蛋、咸菜中。人吃了被嗜盐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发病。出现胃肠炎、剧烈腹痛、典型的洗肉水样粪便症状,也可表现为水样便或脓血便。(3)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此类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粪便和鱼、蟹、肉类等食物中,进食污染食品发病后可表现胃肠炎或全身皮肤潮红、头痛、荨麻疹等症状。(4)蜡样芽胞杆菌:本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土中,在米饭中30度左右生长良好。进食隔夜米饭(泡饭)而发病,表现为胃肠炎,病程甚短。(5)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于进食葡萄球菌肠毒素所污染的肉、牛奶、剩饭等食物引起。发病急骤,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病程较短,一般6-8小时内症状即可消失。(6)肉毒杆菌食物中毒:肉毒杆菌主要在土壤中滋生,也存在于家畜肠道内。在制备罐头食品、腊肠、火腿、发酵食品等时,食品可在缺氧的情况下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人吃了即可中毒,症状表现:软弱无力、头晕、视力模糊、复视、眼皮下垂、吞咽困难、失音、呼吸困难等。防治(1)应重视熟食品的消毒。食品应彻底加热后再吃。(2)不吃腐烂、变质食物和不洁瓜果。(3)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生食与熟食应分开切)。(4)罐头有膨出现象或其色、香、味有改变时应丢弃不吃。治疗方法:一旦出现食物中毒,应根据病情,呕泻严重者应住院抢救。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传染源主要是老鼠,通过老鼠的唾液、尿等污染的尘埃而得病。流行季节是10月至次年1月。这种病发病率较高,对人体危害较大,病死率也较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缩短治疗病程,降低死亡率。本病的个体反应和病理生理改变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长达60天,1个月左右发病较为多见。症状患者常具备典型的三大特征:即发热、出血现象和肾脏损伤。五期病程: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及轻型病人症状多不典型,五期过程多不明显。重型病人症状严重,五期中的前三期可相重迭出现。来势凶猛,后果严重。"三早"即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减轻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早期诊断是关键。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人与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非常相似,都有头昏、全身不适以及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而被误诊误治。本病的早期临床症状,除一般"上感"症状外,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发冷、发热等,"三痛"、"三红"是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重要症状之一。"三痛"即头痛、眼窝痛和腰痛。不少病人还有全身酸痛或关节痛。"三红"即面部及上胸部皮肤潮红,眼球结膜充血、发红、咽部粘膜充血、发红。由于面、颈及上胸部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双眼球结合膜充血,反应迟钝,形似醉酒神态,故称"醉酒样外貌"。一般病人2-3天皮肤即可出现血点,主要分布在两侧腋下。腋前后和上臂内侧皮肤,出血点数量、大小和形状,差别很大,小则似针头,大则淤斑状。有的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血尿,一般在病后2-3天,尿量逐渐减少,主要是肾脏功能障碍所致。诊断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依据是流行病学资料、早期症状、体征和化验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而后确诊。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要贯彻疑诊从宽、确诊从严的原则。在非流行地区和非流行季节,也应注意鉴别诊断,防止误诊和漏诊,延误病情。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在流行季节,对可疑病人,特别是类似感冒病人,平素身体健康,很少发病的青壮年患者,尤应重视。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不随意给予发汗解热药物,如APC、阿斯匹林,以免掩盖病情。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多种维生素,如B1、C、B6、路丁等,频饮热茶、糖盐水,补充水分。随病程进展应就地就近进行检查和必要的化验,避免远途求医,加重病性。目前,治疗出血热一般都采用对症治病和免疫治疗,没有突破性效果。预防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主要是灭鼠。目前,已通过病毒分离证实,黑线姬鼠、褐琢鼠、大琢鼠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种病全年各月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每年4-7月、10月-次年1月是流行高峰,尤其以冬季严重。因此,高峰前进行灭鼠防鼠,发动群众、土洋结合、利用药物、器械等灭鼠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要避免与鼠类接触,更不要手接触或玩弄鼠类,加强个人防护,减少感染机会。流行性出现血热疫苗也已研究成功,但末大量生产应用。对于流行性出血热,只要措施得当是完全可防可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须知什么是肠道传染病肠道是指大肠和小肠,是消化道的一部分。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且放散毒素,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进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病毒引进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几种肠道传染病的症状鉴别由于引进肠道传染病的病菌不同,其发病的症状也不一样。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般症状有发烧腹痛,腹泻,大便带浓血,一天十几次,拉肚子时总有一种拉不完的感觉,里急后重。还有一种中毒性菌疾,儿童易患,症状为突然发病,发高烧,有时腹泻,严重者还没来得及出腹泻就已昏迷,抽风,应及时抢救治疗。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症状如上述,但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患者开始感觉疲倦、无力,不思饮食,常有肚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接着就发高烧,约二周左右才逐渐退烧。发病的第二周,病人身上还会出现一些淡红色疹子,脾脏会肿大。病重者还可能有神志不清烦燥不安,说胡话等症状,后期还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半岁至5岁的小孩容易得病。症状多为发病很急,突然发烧,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烧三、四天后自动退烧,但过一至五天又发烧,第二次发烧两、三天后可能发生腿或胳臂不能动的现象,完全瘫软无力,所以叫“小儿麻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