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

ID:32424170

大小:39.1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04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_第1页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_第2页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_第3页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_第4页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名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边区农民英雄”吴满有(1893年—1959年),陕西横山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后因被俘而身败名裂。1947年4月至1948年4月,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占领延安,并与解放军在陕北地区征战年余,陕北战事以胡宗南部大败告终。不过,在这过程中,国民党却意外地俘虏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典型人物吴满有,逼迫他投降,替他写自白书,让他在南京记者会中公开认错,支持蒋介石。这位被塑造成完美形象的劳动模范从此消失1生平经历2成名背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维▪革命情境中的典型人物▪被俘▪在监狱里的表现

2、▪相关文艺作品1生平经历吴满有(1893年—1959年),陕西横山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后因被俘而身败名裂。1928年因逃避灾荒,移居延安柳林吴家枣园。1934年土地革命后分得一座荒山。因善于经营、吃苦耐劳而致富。1941年在缴纳公粮后还有一半盈余,并购买了不少公债,引起注意。1942年4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了人物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作者莫艾),得到朱德的称赞。他被命名为全边区的“劳动英雄”。194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开展吴满有运动》(作者为李锐,李因

3、此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号召全体边区农民开展“吴满有运动”,“向吴满有看齐”,大力开荒生产,提出了“吴满有方向”。因为当时吴“雇有两个长工和一个拦羊娃,农忙时还雇短工”,已经属于富裕农民。这篇社论曾经受到质疑,指“吴满有方向”是富农方向。但受到高层肯定,吴也被视为值得提倡的当时“先富起来”的农民(新富农)的代表。农业上的“吴满有方向”与工业上的“开展赵占魁运动”一起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1943年春节后,《解放日报》又发表吴满有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提出要为毛泽东代耕(当时边区政府所有人都有耕地或者织布任务),因此

4、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客。同年2月24日后(一说同年8月边区庆祝军民大生产胜利庆功大会上),又应战安塞县劳动英雄杨朝臣,展开劳动竞赛。此事引起中央高层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朱德电令全边区部队积极响应竞赛倡议。林伯渠、李鼎铭联名发出指示,要求开展生产大竞赛。吴满有因此在边区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担任过边区参议员、延安南枣园乡乡长等职务。他的名字在《毛选》、《邓选》中被多次提及,还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边区农业战线的“吴满有运动”和工业战线的“赵占魁运动”,使两人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两面旗帜。吴满有是毛泽东的座上宾,毛亲笔为他题词

5、:“天下有名".1946年春节后,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特意指定吴满有担任毛岸英的农业大学老师,让后者跟随吴学习种地。1947年青化砭大捷后的祝捷大会上,吴满有自愿加入解放军后勤部门,任王震任司令员的二纵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5月8日在宝鸡战斗中被俘,是俘虏中级别最高的干部,被押解到南京。同年7月20日他在中央社和电台广播中发表了叛变声明。(注:此处有争议,另一种说法认为吴满有并没有叛变)1949年,吴满有返回延安。同年10月,被开除党籍。几个月后,举家迁回老家横山。1959年因病去世。2006年吴的侄子

6、吴凌云筹资修复了毛岸英拜师学农时居住的旧居。2成名背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思维据史料记载,吴满有为陕西横山人,1928年来到延安,住在延安城南柳林镇吴家棘园,因擅于农耕和经营,逐渐致富。他响应边区政府各项政策,积极购买公债。简单地说,吴满有的才干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勤奋苦干,从实际工作中累积生产知识,有效提高生产力;二是对经济与政治的关联十分敏锐,善于营造有利于生产致富的外在环境,这意味着他不仅能配合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能缔造政策的实践典范。这两种才干经与“大生产运动”结合,让吴满有成为延安家喻户晓的人物。

7、1942年,为了对抗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边区严重粮荒问题,边区政府发起了“大生产运动”,边区军民积极投入大生产活动,为实现自给自足而努力。这段时期的农村政策体现了毛泽东务实灵活的思想。其重点是,既然生产为首要任务,那么生产就应置于分配之前。应同意农民保留生产所得的财富,以奖励其生产意愿。这种富民政策等于是同意让“一部分人先富来起”,在生产技能以及财富创造上起带头作用。更深一层看,这项政策等于是承认物质刺激对于生产的正面意义;哲学上来说,就是确认人性对财富的自然渴望。这项命题在今天已被视为理所当然,可是对于当时

8、提倡牺牲生命以实现大公无私社会的共产党人而言,却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灵挣扎,并延伸为激烈无情的路线斗争。尤其在艰困的革命岁月中,为了将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人人抱着献身的精神,过着极其简单的物质生活,实行的是一种军事共产主义。任何人经由生产将财富据为己有,显然与革命道德格格不入。革命情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革命实践者的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他从江西苏区时代就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