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

ID:32609791

大小:1.2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3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_第1页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_第2页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_第3页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_第4页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永秉: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商周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本文提交“鳳鳴岐山——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待修改補充。本文受到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戰國文字及其文化意義研究”(批准號:06JZD0022)和復旦大學2008年度文科科研推進計劃“金苗”項目(批准號:08JM001)的資助。(首發)郭永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這篇短文是由學習青銅器銘文時寫下的幾條札記匯集起來的,所論都和銅器銘文中出現的人名有關。札記的排列大致以銅器銘文的時代先後為序。錯誤之處,敬請與會學者不吝指教。一、踊簋和踊鬲的“踊”《殷周金文集成》(下简

2、称“《集成》”)3113號著錄商代此字一般從于省吾先生說釋為“舉”,于說見《釋》,《考古》1979年4期。簋之字,過去或不識如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7月,第1180頁。,或誤釋為“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1740頁。。此字實與西周鐘(《集成》247~250)用作“通祿”之“通”的字是一個字(鐘字形作、、、)。陳英傑先生曾指出鐘之字所从與陝西扶風城關鎮五郡村西周銅器窖藏2006年出土琱生尊中用作“通祿”之

3、“通”的(甲尊)、(乙尊)字相關。《新出琱生尊補釋》,《考古與文物》,2007年5期。陳劍先生進一步指出尊銘之字與見於殷墟甲骨文的,表示“登高”義的“踊”字初文見《甲骨文合集》22249、19287、12830正等。在形體上有承襲關係;他認爲字是將字中部“變形音化”而來,而字“增从意符‘彳’,同時中間所从又進一步變爲‘用’,……也是起聲化的作用……所从兩‘止’形亦為一正一反……全字尚不能看作从‘辵’。”《金文字詞零釋(四則)·新出五年琱生尊“通祿”之“通”字》,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安徽

4、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136頁。其說皆是。諦審字,其上下“止”形亦為一正一反,只是上部的“止”形與其下方的“用”粘連在一起,不易辨識。根據兩位陳先生的意見,此字也應該釋為“踊”。由此字可知,“踊”字初文中間因聲化而變爲“用”的寫法在商代也已經出現。踊簋之“踊”,因從未單獨出現或綴於銘文末尾,可能應是作器者私名,這在商周族氏銘文中多見(以族為例,如傳出山東費縣的銅器銘文中的“”)。參看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齊魯書社2009年1月,第78頁。收藏在寶鷄青銅器博物館的《集成》564號西周早

5、期鬲,其銘文過去多釋為“通乍(作)父癸彝”《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572頁。,或釋器主之名為“□”二字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449頁。。字與一般的“通”字寫法顯然有別,並不从“甬”(“通”字也有从“日”作的,參看《金文編》,第98頁。此字上部顯然也不是“日”),也不从“辵”,可見不能釋為“通”;釋“□”雖較忠實原形,但“”字未見於古文字,亦有可疑。此字上部實際是像左腳之“止”旁的殘形(此器銘文上部泐損較嚴重,“乍”、“彝”二字上半皆殘缺嚴重,但字上部“止

6、”的腳板和大拇指部分仍清晰可辨,與字形下部像右腳的“止”旁恰亦一正一反)。所以此字就是“踊”字初文中間部分被改作“用”聲之例,字也應釋為“踊”。由此似可推測,“踊”字演變過程當是:。當然,據上引陳劍先生文的意見,也不能排除是演變到中間環節的可能。(附:踊鬲銘文拓片)二、比盨的“内史無忌”《集成》4466號著錄的比盨銘文有人名“内史無”。字過去或不識參看《金文編》,第1204頁。,或釋為“”參看裘錫圭《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48頁;吳鎮烽《金

7、文人名彙編(修訂本)》,第53頁。,或釋為“”參看黃天樹《比盨銘文補釋》,《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464頁;《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2870頁。。劉釗先生釋此字為“”《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原載《吉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第61頁;收入《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7月,第362頁;又見《出土簡帛文字叢考》,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第243頁,但此書“”字被誤排為“期”。,極爲正確,因劉先生未作具體論證,今略作補充。按此字

8、右旁寫法,應當就是“丮()”的變形。曾憲通先生曾指出睡虎地秦簡用作“足”、“負”的“”、“”二字,在簡文中實有从“”與从“”兩種寫法,“前一組的若是後一組若的寫訛”。《說及其他》,《江漢考古》,1992年2期,第79頁。陳劍先生肯定曾說,並指出“”、“”二形“進一步訛變,就成了上下三止相叠的‘’形,其間嬗遞蛻變的軌迹十分清楚。在伯簋、秦公鎛中都是‘其’、‘’並用,看不出什麽區別,與秦簡足與、負與的情況相同。”《釋西周金文的“竷(贛)”字》,《甲骨金文考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