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

ID:32764376

大小:58.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_第1页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_第2页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_第3页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_第4页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_第5页
资源描述:

《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孤山赏梅2010年第1期西湖被人们魂牵梦萦的重要原因,是那里曾出现过为民造福的名士,见证了辉映古今的史实,如疏理六井、拦湖筑坝、让百姓从此喝上清甜水的白乐天;疏浚湖道、立塔为标,留下“苏堤春晓”美景的苏东坡……而孤山的林和靖先生之所以被后人追怀,不在于他一生淡泊名利、寄情林泉,而在于他平素常怀利世济人之心。每到岁末年初,每当遇到风雪袭来,我总会想到迎风傲雪的梅花。每年二三月,正是梅花吐艳的时日。我曾与园艺专家品茶谈梅,行家在叙述我国梅花品种时神采飞扬,我由此知晓,我国种植梅花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多达300余个品种遍布大江南北。云南昆明曹溪寺的“元梅”,已有700年高龄

2、,时至今日依然花好果多;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古梅的“寿龄”长达1300余年,历经风霜雪雨依然枝繁叶茂;湖北黄梅县发现距今1700年的“晋梅”,被列为世界最长寿的梅树园林业内有“老梅树、少牡丹”之说,意思很明确:很多花都以鲜嫩为美,梅枝却以苍劲为珍。说来惭愧,如今我也双鬓染霜,渐入老境,却不能像梅一样笑对苦寒、孤寂自得,故此,每在赏梅之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梅花能在“岁寒三友”中排名第一,在“花中四君子”中位列首席,我猜想,与它孤芳自赏、淡泊名利的性情有关。梅花从不贪求春的温馨与抚慰,从不羡慕秋的丰足与明灿,甚至无所谓绿叶的帮扶与映衬,敢于舍弃、敢于独立,敢于在百花沉睡时放情

3、一笑,让观赏者细细感悟世间的得与失、荣与辱,其内蕴自然是妙不可言。冬游山水,与枝干遒劲的梅枝近距离接触,品味清香与风雪牵手的感觉往往诗意连连。怒放的梅花与晨昏的雪景相映成趣,游程每每便增添几分情怀。尽管那时归雁还远在千里,赏梅人的心中早已是春光四溢。江南之美,在于它四季都能醉人,哪怕是三九严寒也不乏诗情画意。苏州的香雪海、无锡的梅园、南京的梅山、绍兴的沈园……或稠密或稀疏的雪花下,红梅、白梅、黄梅亮相枝头,相互会心一笑,各自舒展舞姿为春作序,引得我驻足留连、如痴如醉。相比之下,我更喜爱西湖之畔的孤山之梅,“孤”与“梅”常常在古诗中互映互衬,孤傲群芳当属梅花的风度,孤芳自赏

4、应是梅花的性情。一人游览孤山去探寻一枝独秀的冬梅,也算是合乎情景。记得那天,冬雪初霁。四面环波、一峰耸立的孤山游人稀少。由于雪路很滑,我买了一根竹杖,一步步走到山北麓的放鹤亭。登上古亭石阶之时,忽然想起明代词人“雪晴闲览瘦笔扶,过西湖,访林逋”之句,由此想起曾在这里举杯放鹤、赏梅赋诗的散淡派诗人林逋。我想,中外游人之所以对杭州西湖心向往之,不仅仅因为那里有较为完整的古迹和神奇的传说,也不仅仅因为那里有名满天下的美味佳肴。我以为,西湖被人们魂牵梦萦的重要原因,是那里曾出现过为民造福的名士,见证了辉映古今的史实,如疏理六井、拦湖筑坝、让百姓从此喝上清甜水的白乐天;疏浚湖道、立

5、塔为标,留下“苏堤春晓”美景的苏东坡……而孤山的林逋(和靖)能被后人屡屡提起,不断描述,是因他不仕不娶、隐逸孤山20年、“以鹤为妻、以梅为子”的行止?还是他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传世佳句?我在孤山文澜阁与放鹤亭之间徘徊时,反复地问着自己。直到眼前出现了簇簇梅花,直到晨风乍起,伸延的枝杈间飘来缕缕清香,直到孤山上下簇生的梅树在我眼前如诗如画,我陡然感悟淋和靖先生之所以被后人追怀,不在于他一生淡泊名利、寄情林泉,而在于他平素常怀利世济人之心。仅有38米高的孤山,今日是观览西湖美景的最佳所在;而在林逋先生到来之前,却只有荒草野花、野溪土岗。一日,大才饱学却心

6、存不仕之念、常以绘画填词自娱自乐的林逋乘一叶扁舟由远而近,登岸系缆,结庐于斯。他除了吟诗作画,放鹤品酒,就是起早贪晚地广植梅树。数年后,西湖冬日的孤山便呈现十里冷艳,如香雪之海。先生自食其力,收获颇丰,把袋袋梅子悬于门前换粮换菜,以度时日。让四方百姓交口称道的是,平生不愿与世人来往、孤傲清高的林处士并不拒绝大家共赏梅花,由此,每在冬季,孤山便成为西湖一带的“主题观光地”。先生不会客、不导游、不接受咨询,只是在门上写下“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16字,往来的人们便深解其意,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维护游园文明。舍弃,莫非是林处士一生的符号?他多次舍弃送上门来的功名

7、利禄,甚至把精心推敲的诗稿也随意丢弃,因此一生中只留下一本诗集。和靖先生虽大舍大弃,却留下了千古美谈、翩翩鹤影,留下与灵峰寻梅、超山赏梅同为杭城三大赏梅处的“孤山探梅”之景。20世刻为主旨的西泠印社'既把浙江金石艺术推向高潮‘也使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的作品名满天下。纪初,在林先生挥毫泼墨的孤山,出现了以精研金石篆nnMM记得在孤山探梅'我忽略了梅的种类、梅的年龄以及梅枝的姿态,我想这不打紧,赏梅不应仅仅是观览花景,重要的是穿越梅花的历史,去品赏古人的操守与德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