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

ID:32844278

大小:4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6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_第1页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_第2页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_第3页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_第4页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使文章波澜起伏(2009-09-2217:11:56) 先讲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   江南才子唐伯虎,一天应邀到一个富翁家为其母的生日绘画题诗。他挥毫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边写边高声吟唱:“这个婆娘不是人”,这一句刚吟完,满座宾客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唐伯虎接着吟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随之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吟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而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正当他们要对唐伯虎下逐客令时,唐伯虎第四句脱口而出:“偷

2、得蟠桃奉至亲”。   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称唐伯虎真不愧是能诗善画的江南第一才子,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作者的用意在于以前一句的平淡来映衬下一句的出奇,反差越是强烈,趣味就越是隽永。跌宕起伏的诗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一篇曲折有趣、波澜起伏的文章,就像幽深壑谷、起伏峰峦,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引人探胜访幽,充满无穷的诗意美。文章如果平铺下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如果有起伏,有变

3、化,有曲折,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如果我们把“悬念”移植到作文之中,那将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们写记叙性文章时,可以在情节上设置“悬念”;我们写议论性文章时,可以在逻辑上设置“悬念”,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产生较强的“可读性”,就会“味道好极了”。   文章的曲折起伏:一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曲折起落,因此,写作时一定要研究生活;二是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参差错落、跌宕起伏要深刻地体验,尤其对处于事件情节中心的人物形象有全面的感受,才能写得合乎生活和艺术的逻辑;三是作者叙事时既要考虑生活的逻

4、辑,又要合乎读者的接受心理。平铺直叙固然令读者松弛,而一味地风风火火,脱离生活逻辑的紧张也令读者疲倦。怎样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生动的叙述,使文章有波澜呢?   一、改变叙述顺序。   大多数同学在写文章时习惯于运用顺叙的写作顺序,如果根据文章内容加以适当改变,则能起到别开生面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以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形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腻地

5、叙写父亲的”背影”11/11,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运用插叙,往往能使内容具体,形象丰富,主题深刻,情节曲折,是使文章能起波澜的重要手法。   二、运用对比。   对比法

6、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三、采用抑扬法。   抑扬顿挫,这是一种褒扬和贬抑互相交错的手法。对要赞美肯定的人或事,先贬责、否定,是为欲扬先抑;对要贬责、否定的人或事,先赞美、肯定,是

7、为欲抑先扬。如果要赞美什么,一开笔就连篇溢美之辞,或要贬责什么,一下言则横加指责,那么,文章就是一褒到底,或者满篇贬言,波澜不兴。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方法,就能使文势跌宕曲折,起伏变化,给读者以新、奇、美的享受,文章也因此有了生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部分,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事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儿往他头上扣,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出场时,给人的感觉又全然不同:宝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怜爱。这里作者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

8、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文章就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曲折生动,妙趣横生。   四、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所谓“草蛇灰线”是指行文时虽断却连、形断实连、前伏后应的表达技巧,就像点燃草绳烧后留下蛇迹一样的一丝灰线。这种技法可分为三种情况:正文与标题照应。古文论文,常有“文眼”之说,即在文章的关键之处点明题旨,它能使文章的主要思想艺术化,鲜明地强调出来,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注意行文中的伏应关联。这样能令读者在开始时对所展现的事情并不知其“去脉”,并往往因之忽视,过后方悟其“来龙”11/11而不觉其突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