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

ID:33127644

大小:62.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1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1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2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3页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巧用媒体优化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用媒体曲径通幽优化教学【内容提要】科学技术的全速发展,使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介入了课堂教学。利用声色俱全的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好各种因素,处理好各种关系,将使课堂更加熠熠生辉。【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优化【正文】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魅力和功效,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它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溶形、声、光、色于一体,视听兼顾,动静兼宜,快慢结合,操作方便,因此,它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在各中小学,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已经为课堂效率

2、的提高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正是媒体的全方位参与,正确、合理、适时的使用,构建出了一种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营造了主动、生动的学习环境,达成教、学相辅,促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巧用媒体,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丰富,就能为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和掌握规律打好基础。学生对教材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把握住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教材中的某些抽象内容,光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难于理解。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较难接受将圆转化成长方形这一关键过程,但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个圆,

3、然后将其等分成16份,再将分成的每一个近似三角形运用二维动画技术,形象直观地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并分别拼起来,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接着多媒体显示,当分成的份数无限多时,拼成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画面上的长方形隐去,而出现一个标准的长方形。通过上述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直观地揭示出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攻破难点,真正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渗透了极限思想。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直观思维还处于主导地位,不容易理解教材中一些较深的理论知识或抽象的概念,

4、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尤为重要了,它的优势也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所提供的直观现象,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从具体形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相遇”、“相向”、“相背”、“一车先行,再同时出发”等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黑板上画图讲解,画了一边才能画另一边,不符合概念的真实涵义。用媒体就能顺利地把两个“相向而行”的物体不断靠近,然后相遇的动态真实地表现出来,其它的概念也能通过媒体演示再现。二、巧用媒体,找准基点,营造沸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

5、学科,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是具体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利用多媒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1)、屏幕上首先出现山、河、大桥的背景画面,紧接着出示一道应用题:一列火车长250米,每分钟以850米的速度穿过大桥,桥长3300米,问火车穿过大桥需要几分钟?(2)、接着一列火车正开来,通过处理,慢放车头接近桥头的情景

6、,并在车尾刚穿过大桥的另一头时,画面停住,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3)、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了形象化的火车运动的动态演示之后,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示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的、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视、听、想结合,正确地理解了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进行解答,从而达到了学习状态的至沸点。这不得不归功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起到的极大作用。三、巧用媒体,揭示疑点,填补盲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

7、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积极探索。常有一些课,教师在环节处理上,可谓中规中矩,但总给人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感觉,学生听起来也颇费解,只是不便向老师提出来。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直观演示,弄清什么是圆的周长,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导出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设计似乎无暇可击。而作为学生,不免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通过研究周长与直径的

8、关系来求圆的周长呢?学生的疑点,往往是教师教学中的“盲点”,而学生又有疑难启,有问难提,原因就是教师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框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