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

ID:33238255

大小:5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2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_第1页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_第2页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_第3页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_第4页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科学论文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阮翔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教育过程如何从以“教”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以“学”为核心。过去,教师常常从经验出发,给予孩子一些成人认为重要的东西,而课程的效果,也由教师来判断。然而,教育要向更高位发展,应当回归对“人”本原的追溯:孩子究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基于此,近年来,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紧紧围绕浙江省教学改革实验区试点项目“基于学习力发展的学与教方式变革”,以“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学习力为培养目标,确立了推进课堂转型、强化综合学习、专项学习指导三方面的实践路径,以“学习力发展”教改项目驱动区域

2、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小学科学作为本次教改的主要学科,走在了探索科学教育转型的道路上。在全区全体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总结、调整,也逐步厘清了科学教育转型的思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科学课堂: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动”传统的科学课堂往往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简单的方法,没有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传统课堂也有学生的实验和活动,但大多教师会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分工精确,甚至落实到你做哪一步,他做哪一步。这样的精细分工只是让学生动动手,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不大。这样的活动最后学生得到的

3、结果就是老师想要的,也是课本直接指向的结论,无须学生再进行思辨、交流和相互质疑。还有,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方法,是针对当前问题的知识和方法,而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未来,他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出现,要使用的工具现在可能也没有,这些知识和方法现在有用,那未来呢?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课堂活动称之为“指令性活动”,“指令性活动”显然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方向相悖。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我们认为,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

4、动”,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课堂上能否给学生的探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二是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状态是否积极主动;三是学生在探究活动后的交流状态;四是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向着活动的推动者、研究的共同参与者转变。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1.精心策划教研活动,有效推进课堂转型区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对广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我们利用多种资源,精心设计、策划区级教研活动,引导老师直接参与互动,共同进步。两年一次的南湖区“下水教研周”是区级层面的大型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可以让教研员把对本学科的理解、

5、想法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所以,从最早的《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到《月相变化》《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课,教研员每次“下水教研周”都能“下水”上课,甘愿当“靶子”,让广大科学教师评头论足。南湖区导研网是基于网络、人人都能参与的平台,我们多次利用导研网开展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前就对教研活动有了解、有想法,带着问题参加教研活动,在活动后有反思、有提升,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如2013年5月的区教研活动,我们在活动前提供的导研稿中,关于课堂转型的一般学教结构有两条:提出问题——独立探索——交流反馈——点拨释疑——拓展延伸;准备和聚焦——执行探究——综合和沟通——评估和延

6、伸。老师们针对导研稿进行了充分讨论,人人参与,大家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2013年11月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结合老师们的意见,把小学科学课堂转型的一般学教结构归纳成了一条:2.组建核心团队,编制实践操作指南,有效引领课堂转型学科教师的理念在提升后,具体在课堂上怎样操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在2013年下半年,组建了由教研员领衔的科学学科核心研究团队,总结实践经验,编制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转型操作指南,并在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下发到每一位科学教师。操作指南对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转型进行了详

7、细阐述,引导教师从学教方式与学教结构、实施建议与关键技术、适用性及其他说明、典型课例等角度进行操作,有效地引领了课堂转型。案例:“自主探究活动”课堂转型操作指南节选a.探究空间:从“过度压缩”走向“适度开放”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动”首先要看活动过程能否给学生的探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如探究的问题是否是自己发现或通过师生讨论提出、研究的方案是否为学生自己设计、学生是否自己主动把握探究过程、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等。b.参与状态: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状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