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

ID:33403285

大小:59.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5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_第1页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_第2页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_第3页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_第4页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评分教师签名河南大学硏究生课程论文姓名:李!1!学号:104754120780专业:学科教学(思政)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任课老师:郭良春2016年2月关于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伦理德性的理解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是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等。伦理德性是通过社会习俗的熏陶而来,应遵从于道德理性中的“教化伦理”而不是“建构伦理”,人们的心灵在风习的熏陶下受到教化情感就可以达到某个中和点,这就是所谓“中道”。关键词:亚里士多徳;徳性;伦理徳性;教化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持目的论的观点。目的论可以导致一种德

2、性论,因为目的是将然,而不是已然,所以实现它需要人发挥自己的功能,当然是要追求发挥得优秀、杰出一一这正是“徳性”的本义。但是,各种徳性都要受到整体理性的规导,因为一般功能的发挥既可以有益于生活,也可以有害于生活。所以,优秀的生命素质需要由整体理性来规导Z,使Z不会危害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秩序,而让它们来促进生活目的的实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牛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徳性就在灵魂中”。[1](24页)灵魂有两个部分,即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灵魂中有一部分为一切牛物所共有一一营养和生

3、长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为动物和人所共有的一一欲望。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理性灵魂,可以对自己的非理性部分产生作用,即是说,我们的非理性灵魂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分有理性。比如,在欲望方面,一些人不自制,而另一些人却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是人的非理性灵魂分有了理性成分的表现。当然,反过来,这也表明人的灵魂中有一种反理性的东西,因为有些人会不听从理性的指挥。所谓道德德性,说到底是非理性灵魂与理性灵魂相互协调、融通,前者接受后者的指导。自制就是人接受理性的约束,而“至于那些审慎、勇敢的人对理性则更是百依百顺,因为他们与理性本是声气相通的”。[1](27页)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德性

4、问题所持的观点是确当的,即认为人的德性是指人的灵魂处于一种“好”的、优秀的状态,也就是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的融合和化通,而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化才能达到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纠正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理性),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美德与知识(理性)却不是完全等同的。他认为有一类德性就是针对非理性灵魂的。让非理性灵魂与理性灵魂相互融合,就是我们道德教化的任务。这就避免了这样的道德现象:即由于理性与非理性灵魂彼此互不相干,即使一个人智力高超,而欲望和情感却仍可能处于粗鄙和狭隘状态,这样,他所犯的道德过错比一般人可能更大;或者把非理性灵魂看作是根本

5、不道德的,由此,在提出道德规范时,要求人们鄙夷其至摒弃情感、欲望等世俗生活的内容,在道德修养上,则要求一种苦行主义。所以,亚里士多德响亮地提岀,所谓道德就是要实现整体牛活之“好”、自足,即幸福。这就要求情感、欲望能够获得一种普遍的理智形式,即具备美好的情怀。也就是说,所谓徳性,就是情感、欲望由理性来指导,或者有着理性的成分,否则,一个人的生命能力即使再强,也谈不上“优秀、杰出”,即不能说有道德德性。当然,纯粹理性灵魂的优秀也是德性,而-且是最高的德性。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出现了两种德性:一种是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

6、慨等,这叫做“伦理德性”;一类是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的优秀,如明智、智慧、谅解等,这叫做“理智徳性”。二、伦理德性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或是通过教导、培养起来,或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即在风俗礼仪的熏陶下,人们通过重复练习而成为习惯而形成的。天生的东西不需要教导、培养,也不可能通过练习、习惯而得到改变。徳性是有教养的标志。当然,我们通过努力能获得教养,能具备德性,就证明我们有着这种潜能。潜能并不就是德性,德性必然是某种现实的东西。徳性是在灵魂中生成的。亚里士多徳认为,在灵魂中,只有三种东西一一感受、潜能和品质。就感受自身而言,如快乐、痛苦等情感感受,我们不说它们是

7、高尚还是卑下,所以它们不是德性。德性也不是潜能,所以,德性就只能是某种品质了。而所谓品质,是指人的自然状态的情感、欲望、智力等等先天素质,通过练习、陶冶而相互协调、涵容、化通,从而达到了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状态,这就是甜质。亚里士多德对德性作这种界说,从伦理学上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实际上指明了:伦理德性是人的非理性灵魂获得了理智形式,是人自我塑造、受到教化的结果,这能使人的情感感受、欲望倾向受到正确理性的指导,从而得到了改善。由此,他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德性思想作了发展中,非理性灵魂中根木就不存在徳性,也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