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ID:33446849

大小:81.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6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_第1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_第2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_第3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_第4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四部分考前静悟材料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材料1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冋顾核心知识]首先,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I韦I;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再次,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运用知因索果法,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分析如下: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口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2.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从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入手分析,人为原因--般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c3.治理

2、措施针对口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分析如下: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樵采人口过快增长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治理措施过度放牧过度开牡控制人口増氏自然原I人I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旱.沙丘活化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技法提升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亠明确区域发展背景[突破口I区域开发状况与程度针对方向分析区威存在间题、危害I「人为原因

3、分析间题产生原因i.I'自然原因-制定综合整治措施[再悟高考真题]1.(2014•课标I,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屮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口)。据此完成⑴〜⑶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

4、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木植物

5、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木植物萎缩A.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B.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1)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②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第(2)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而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

6、多,B项错误。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趙势,而草本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第(3)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整体而言变化不大;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7、D项符合题意。答案(1)A(2)D(3)D2.[2014•课标I,36(2)、(3)、(4),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2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旨山地(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3)针対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解析第(1)题,冬春季

8、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析。第(2)题,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第(3)题,可从“阻沙”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而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