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

ID:33495682

大小:11.16 MB

页数:176页

时间:2019-02-26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_第1页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_第2页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_第3页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_第4页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作人传播接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AStudyontheSpreadingandAcceptanceofZhouZuoren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DcotorofArtsByWangQinbinSupervisor:Prof.WuFuhuiMay,2014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

2、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j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f争年牛月2力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

3、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r2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擘AIbEl,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么了白乏笔毕年}月f易

4、日摘要本选题通过对五四新文学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读者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考察分析,梳理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基本情况及其形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总结周作人传播接受的总体特点和内在规律,为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解读周作人文学提供参照与借鉴,并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文章正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七章。绪论主要叙述周作人传播接受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本选题研究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思路

5、和方法第一章是五四以来周作人传播接受概述,从总体上把握五四以来周作人传播接受的总体轨迹。其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周作入传播接受的初期,三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后分别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两次高潮,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低谷。第二章“道是无情还有情"分析梳理鲁迅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早年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是周氏兄弟拥有大致相近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家庭地位与思想性格又使他们对当下的许多社会现象做出不尽相同的判断、秉持不同的应对姿态。在鲁迅的一生中他的文学生涯是以批判研究改

6、造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为主要使命,并取得有目共睹的历史成就。周作人在其散文创作及其理论中则有破有立,取得卓越贡献。鲁迅对此给予正面评价。第三章主要叙述分析废名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在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前期,废名与周作人的生活学习关系密切,这些为废名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打下坚实基础。文章先是分析了废名在表面层次如实际生活、言行创作活动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然后又在深层次上挖掘了废名对周作人的接受,这些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同”,在所开垦的“自己的园地”里,追求创新、追求发展。第四章“周作人传播接受的重镇——沈

7、从文”主要谈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本人认为沈从文是周作人传播接受的重镇,确是恰如其分。这一部分运用大量事实从三方面梳理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一是从表层上,主要是从沈从文的言行以及待人接物方面叙述分析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二是从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与诗歌创作方面探讨沈从文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第三主要谈沈从文与周作人的“不同之同”,更高阶层的传播接受。第五章“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主要是探讨胡适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由于自由主义的相同价值观以及种种因缘际会,两个人从五四

8、文学革命到抗战前期是知心朋友。第二层面,两人在文学思想、文学思潮中的砥砺碰撞乃至融合。第三层面,两人在文学语言上的不同追求和认识及其为新文学做出的贡献。第四层面探讨在创作方法、读者定位方面两人的起承转合。最后,九九归一,胡适晚年认可周作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第六章“其他读者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主要探讨了沈启无、张中行、司马长风、苏雪林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梳理这四位“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周作人的传播接受。其中,沈启无仅仅满足于、局限于对周作人表面上的传播接受,为周作人传播接受史和新文学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