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ID:33801407

大小:5.43 M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2-28

上传者:U-56225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第1页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第2页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第3页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第4页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uDC.⋯⋯⋯⋯⋯⋯密级⋯公⋯丹⋯⋯暑哦≯产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申请人:朱虹学号:培养单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110866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郑亚楠教授2014年3月25日 中文摘要删删㈣㈣㈣舢洲lY2568183新媒体制造的信息时代,对于受众来说是信息海洋与信息享受,但对于报业的采编人员来说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浅阅读让报业受众大量流失,如何拯救报业,让受众的目光重新定位到报纸上是当下报业采编人员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新媒体、新技术会继续快速发展,报业采编人员除了要保住原有的优势外,还要学会融入新媒体,拥抱新媒体,并将新媒体为我所用,才能抢回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当下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它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的影响,并用实例论证报业采编人员当如何转变思想,从容应对,以保住报业采编人员的既往声誉及在传播中的优势地位。关键词:新媒体;报业采编人员;全媒体记者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妣撕0nagewllichmadeby吐1enewmedia,foraudience,isconVenien_taIlds哆liSh,butforjoumalistS锄deditorSis触lofchallengesandopp伽tunities.Innlesupe面cialreadiIlgage,llowtosaVen%印印erSandpull吐1eaudience’seyesbackto也enewSp印er’ist11eissuewllichneedall也ejou_nlalistS锄deditorstof.acetogetller:NewmediaandnewtecllIl010西es、ⅣiUconti】眦etodevel叩rapidboandjo啪aliStsa11deditorsofnewspaperiIladditiontoke印i119也eiro、)吼adV锄妇ges,alsoneedt0leanlhowtoi11tegrate,embrauce锄dmakethebestuseofthenewnledia.OIllyd01溉t11iscantlleyget也eaudienceback,andacllieVeab甜ere矗.ect.ThisartideproVides趾analysisbroadc妣ge廊nmenton也ecu【rrentageofnewmedia,笛weUaS也eimpactofnewspaperont11ejo啪aliStsandeditors,a11dusillgi11stancestodemonSn.atetllatjoumalistsandedjtorsofnewspapershowtochangeide嬲,andhowtorespondtosavet11eirr印删onanddoIni】1antpositionof吣ape璐in也e:Keywords.Newspapers,neⅥ印印erjoumaJiStsandeditors;newmediajo啪alist 目录中文摘要⋯⋯⋯⋯⋯⋯⋯⋯⋯⋯⋯⋯⋯⋯⋯⋯⋯⋯⋯⋯⋯⋯⋯⋯⋯⋯⋯⋯⋯⋯⋯IAbSlbfact⋯⋯⋯⋯⋯⋯⋯⋯⋯⋯⋯⋯⋯⋯⋯⋯⋯⋯⋯⋯⋯⋯⋯⋯⋯⋯⋯⋯⋯⋯⋯⋯⋯⋯⋯⋯⋯⋯⋯⋯⋯。Ⅱ录⋯⋯⋯⋯⋯⋯⋯⋯⋯⋯⋯⋯⋯⋯⋯⋯⋯⋯⋯⋯⋯⋯⋯⋯⋯⋯⋯⋯⋯⋯⋯.1绪论⋯⋯⋯⋯⋯⋯⋯⋯⋯⋯⋯⋯⋯⋯⋯⋯⋯⋯⋯⋯⋯⋯⋯⋯⋯⋯⋯⋯⋯⋯⋯⋯⋯⋯⋯⋯⋯⋯⋯⋯⋯一1一、研究目的⋯⋯⋯⋯⋯⋯⋯⋯⋯⋯⋯⋯⋯⋯⋯⋯⋯⋯l二、文献综述⋯⋯⋯⋯⋯⋯⋯⋯⋯⋯⋯⋯⋯⋯⋯⋯⋯⋯2三、研究的问题⋯⋯⋯⋯⋯⋯⋯⋯⋯⋯⋯⋯⋯⋯⋯⋯⋯.6四、研究方法⋯⋯⋯⋯⋯⋯⋯⋯⋯⋯:⋯⋯⋯⋯⋯⋯⋯..7五、研究意义⋯⋯⋯⋯⋯⋯⋯⋯⋯⋯⋯⋯⋯⋯⋯⋯⋯⋯7第一章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9第一节新媒体概述⋯⋯⋯⋯⋯⋯⋯⋯⋯⋯⋯⋯⋯⋯⋯⋯.9一、新媒体的概念⋯⋯⋯⋯⋯⋯⋯⋯⋯⋯⋯⋯⋯⋯⋯.9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1l第二节报网融合概述⋯⋯⋯⋯⋯⋯⋯⋯⋯⋯⋯⋯⋯⋯⋯.12一、报网融合的进程⋯⋯⋯⋯⋯⋯⋯⋯⋯⋯⋯⋯⋯⋯.12二、报网融合的意义⋯⋯⋯⋯⋯⋯⋯⋯⋯⋯⋯⋯⋯⋯.14本章小结⋯⋯⋯⋯⋯⋯⋯⋯⋯⋯⋯⋯⋯⋯⋯⋯⋯⋯⋯⋯⋯⋯⋯⋯⋯⋯⋯⋯一16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17第一节困境的表现⋯⋯⋯⋯⋯⋯⋯⋯⋯⋯⋯⋯⋯⋯⋯⋯17一、要求采编人员成为多面手⋯⋯⋯⋯⋯⋯⋯⋯⋯⋯⋯..17二、要求采编人员更加重视真实性⋯⋯⋯⋯⋯⋯⋯⋯⋯⋯.19三、要求采编人员具有更高的调查能力⋯⋯⋯⋯⋯⋯⋯⋯⋯20四、要求采编人员更加铭记行业规范⋯⋯⋯⋯⋯⋯⋯⋯⋯..21(一)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滑坡⋯⋯⋯⋯⋯⋯⋯⋯⋯⋯⋯..22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热衷于炒作“三俗”内容⋯⋯⋯⋯⋯⋯⋯⋯⋯⋯⋯23第二节困境的原因⋯⋯⋯⋯⋯⋯⋯⋯⋯⋯⋯⋯⋯⋯⋯⋯24一、报业自身的原因⋯⋯⋯⋯⋯⋯一⋯⋯⋯⋯⋯⋯⋯.24(一)采编特权弱化⋯⋯⋯⋯⋯⋯⋯⋯⋯⋯⋯⋯⋯⋯.24(二)把关作用降低⋯⋯⋯⋯⋯⋯⋯⋯⋯⋯⋯⋯⋯⋯.26(三)议程设置被打破⋯⋯⋯⋯⋯⋯⋯⋯⋯⋯⋯⋯⋯..26二、受众的原因⋯⋯⋯⋯⋯⋯⋯⋯⋯⋯⋯⋯⋯⋯⋯.27(一)“意见领袖”层出不穷⋯⋯⋯⋯⋯⋯⋯⋯⋯⋯⋯⋯27(二)“沉默的螺旋”由弱变强⋯⋯⋯⋯⋯⋯⋯⋯⋯⋯⋯.28本章小结⋯⋯⋯⋯⋯⋯⋯⋯⋯⋯⋯⋯⋯⋯⋯⋯⋯⋯⋯29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3l第一节思想上:树立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战略思想⋯⋯⋯⋯⋯⋯⋯.31一、面对现实从容应战⋯⋯⋯⋯⋯⋯⋯⋯⋯⋯⋯⋯⋯.32二、领导重视拓展眼界⋯⋯⋯⋯⋯⋯⋯⋯⋯⋯⋯⋯⋯.33第二节组织上:搭建采编人员新媒体共享平台⋯⋯⋯⋯⋯⋯⋯⋯34一、全媒体平台搭建的必要性⋯⋯⋯⋯⋯⋯⋯⋯⋯⋯⋯..34二、全媒体平台的形态与功能⋯⋯⋯⋯⋯⋯⋯⋯⋯⋯⋯..34三、全媒体平台上采编人员的工作流程⋯⋯⋯⋯⋯⋯⋯⋯⋯35第三节业务上:提高采编人员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37一、应提升现场生产新闻的能力⋯⋯⋯⋯⋯⋯⋯⋯⋯⋯⋯37二、应合理运用自媒体平台⋯⋯⋯⋯⋯⋯⋯⋯⋯⋯⋯⋯.40三、应顺应速读时代改良版面..⋯j⋯⋯⋯⋯⋯⋯⋯⋯⋯..44本章小结⋯⋯⋯⋯⋯⋯⋯⋯⋯⋯⋯⋯⋯⋯⋯⋯⋯⋯⋯48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50第一节《南方都市报》新媒体转型简况⋯⋯⋯⋯⋯⋯⋯⋯⋯⋯.50第二节《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挑战的办法⋯⋯⋯⋯⋯⋯⋯..51一、增强视觉冲击力⋯⋯⋯⋯⋯⋯⋯⋯⋯⋯⋯⋯⋯⋯.52.,一 目录二、加强深度报道⋯⋯⋯⋯⋯⋯⋯⋯⋯⋯⋯⋯⋯⋯⋯54三、拓展新闻评论⋯⋯⋯⋯⋯⋯⋯⋯⋯⋯⋯⋯⋯⋯⋯55本章小结⋯⋯⋯⋯⋯⋯⋯⋯⋯⋯⋯⋯⋯⋯⋯⋯⋯⋯⋯57结论⋯⋯⋯⋯⋯⋯⋯⋯⋯⋯⋯⋯⋯⋯⋯⋯⋯⋯⋯⋯⋯⋯⋯⋯⋯⋯⋯⋯⋯⋯⋯⋯⋯⋯⋯⋯⋯⋯⋯⋯⋯.58参考文献⋯⋯⋯⋯⋯⋯⋯⋯⋯⋯⋯⋯⋯⋯⋯⋯⋯⋯⋯⋯⋯⋯⋯⋯⋯⋯⋯⋯⋯⋯60致谢⋯⋯⋯⋯⋯⋯⋯⋯⋯⋯⋯⋯⋯⋯⋯⋯⋯⋯⋯⋯⋯⋯⋯⋯⋯⋯⋯⋯⋯⋯⋯63独创性声明⋯⋯⋯⋯⋯⋯⋯⋯⋯⋯⋯⋯⋯⋯⋯⋯⋯⋯⋯⋯⋯⋯⋯⋯⋯⋯⋯⋯⋯.64 绪论绪论一、研究自的进入21世纪,新媒体的浪潮席卷而来,它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传播环境,同时也撼动了报业曾经稳坐的统领地位。在所有传统媒体中,报业受到的冲击力是最大的,从2005年开始,有关“报纸将死”的传言就层出不穷,难道报业的春天真的不会到来吗?报业的采编人员难道不能利用新媒体技术重振旗鼓吗?本文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了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一)研究新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当报业要冲击新媒体的时候,首先要认清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新媒体带来的传播环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随着国内外报网融合的深入,此时有必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足,才能更好地与新媒体展开合作。(二)研究新媒体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的困境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有发布新闻的机会,记者的职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采编特权被下放、把关特权被消解,这些也导致了互联网信息泛滥,受众难辨真假,舆论导向混乱。这些变化都给报业采编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三)研究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很多媒体为了能更好地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投掷了大量资金搭建全媒体平台,这是否有必要成为了困扰报业的难题。平台搭建后,采编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新闻生产方式还将会有怎样的改变?应对新媒体,报业采编人员还要具备哪些新技能?这些都是报业采编人员现阶段面临的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文献综述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首先提出“新媒体”这个词开始,有关新媒体的研究就没有停止。时至今日,新媒体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分支,其中关于“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个问题也有较为丰富的参考资料。(一)国内的研究1.关于新媒体概念和报网融合的研究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对新媒体的界定、发展及传播特点做了详尽的论述;阐释了我国网络报纸从1995至今十几年间的不同特征,并论述了我国网络报纸发展的局限性,分析了网络报纸发展与对策及其前景。《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特性分析》、《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等文献对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做了详尽的分析。《从媒介融合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关于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媒体环境下的参式与新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策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与结合》、《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业务融合》、《浅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冲突与融合》等文献对报网融合的概念、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对报网融合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关于新媒体给报业带来的困境的研究陈国权编著的《新媒体拯救报业》一书,介绍了报业利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运作新媒体的失败和成功例子。作者开篇写道:“十年后却很少看到新的报纸创刊?为什么十年前一个策划能让万人空巷,十年后再猛的策划也都是波澜不惊?十年前,报纸之间争斗“凶猛”,为什么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多少“火爆”场面?十年前,都市报模式被到处成功复制,遍地开花;现在,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19楼网站模式也被四面八方参观学习,为什么却没有完全克隆成功的情况?十年来,为什么报业办了那么多新媒体,却少有成功范例?为什么报业还要大兴土木兴办新媒体?”这些都是报业面临的困境,值得业界深思。在文献方面,《全媒体环境下之纸媒的突围之路》、《全媒体生态中打好报纸可 绪论持续发展的三张牌》、《论iPad时代传统之美的发展策略》、《从美国报业的全媒体实践看纸媒的出路》、《全媒体时代纸媒如何接招》、《如何保护传统报刊的核心竞争力》、《试论网媒纸媒的互动与融合》、《突破媒介边界推动报业转型》、《网络报纸一—报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时代纸媒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纸媒如何牵手网络》等对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面临的困境做了详尽的论述。3.关于报纸出路的探讨2005年,吴海民提出的著名的“报业拐点论”,给国内报业敲响了警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说“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这句话让朱夏炎得了中国新闻奖。他认为,今后报业这种传播形式必定会不断萎缩乃至消亡,可报纸的灵魂——报道,以及报道体现出的思想和观点,肯定会以新的载体来表达,概括地说,就是“死的是纸,活的是报”。吕尚彬在《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中指出了报业“拐点”时期的四条出路,并阐述“纸的消亡与报的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他说消亡的将是传统的报纸概念,是纸报,而不是报纸,“报业的未来有赖于印刷文字和电子传播方式的联合和媒介从业者和公众之间更强的互动”。他说,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时报纸的发展战略,但是报纸对于数字技术、业务流程、市场规则、盈利模式都是陌生的,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部分。4.关于全媒体平台建设的研究麦尚文在《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一书中,对中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做了深入研究,剖析了传统新闻业突围的“中国式逻辑”。通过读全国性“全媒体”典范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记录中国报业融合变革的首个五年进程(2006—2011)。书中对全媒体模式的探索历程、经验反思、融合效果及“行业标准”做了深度分析,对本文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李鹏在《媒聚变: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研究》一书中,通过多年的报业运营实践,对这场媒体战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推动和促进媒体间的融合,使媒体之间优势共享、劣势互补,传统报业应发挥长期积累形成的人才与资金优势,广泛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与合并,促成传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业的转型。5.关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石磊在《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对数字新媒体如何改变报业生态、媒介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数字报业的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论述。范东升在《拯救报纸》介绍了美欧报业在数字化生存与发展方面的艰辛探索及成败得失,观察极富洞见,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报业是难得的借鉴。《“弃纸上网”面临考验的报业转型之旅》、《读者平移——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秘笈、《浅析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受众的重要性》、《质疑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的报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战略应对》等文献从多个方面对报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研究,对本文论点的提出有很大帮助。6.关于报业采编人员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的研究王正鹏在《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中,提出了“报业达尔文”的概念:在新媒体时代,报业不会死,而是会进化成另一种形态。书中对国外大报近些年的变化做了案例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在面对新媒体时,他们都做了哪些演变,对本文的写作和国内报业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杨兴锋主编的《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从公共政策报道、财经报道、调查报道、政治新闻报道四个方面,对南方报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揭示了在应对新媒体临危不惧的底气和成功经验,彰显了南方报人对新闻理想和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对采编人员和本文有极大的帮助。《<南方周末>的报网融合实践》、《<新闻周刊>全面转向数字化》、《速读时代的报业竞争方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三大运营举措解读》、《网络时代的纸媒深度报道——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为例》、《传统纸媒期刊新媒体时代的华丽转身<三联生活周刊>传播模式的重构》、《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观察与分析》、《媒体转型中的人才培养<海南日报>注重采编人员的观念转变和技能培养》、《南京报业改革屡挫屡战》、《多点支撑打造品牌一报业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的山东案例》、《破解报业新媒体运用的三大议题——山东报人的认识与实践》等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展现了各报纸报网融合的实战成效和经验。 绪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张霆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文中,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有独到的见解。《浅析报纸新型内容的开发及其深刻意义——基于拐点论出现后的新型媒介环境下》、《网络时代的纸媒生存之道》《从硬媒体到软媒体平台的打造》《从实践角度看网络时代的新型编辑》《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等对报业采编人员业务技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二)国外的研究1.关于报纸消亡的讨论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趋势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信心分布图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将跌至最低点;通过对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将图中的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于是就有了被人广为引用的“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的报纸消亡说。2006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谁谋杀了报纸》又掀起了讨论报纸是否会消亡的高潮。2008年,菲利普·迈耶又在《美国新闻学评论》发表《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中强调:“日报报纸读者数量将更加急剧地下滑”,他修正他之前讲过的话,“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2044年10月。”3.关于新媒体的研究《新新媒介》的作者保罗·泰文森认为,新新媒介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媒介系统到了数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字时代,呈现出了高速进化的状态。作者对新新媒介的特点、传播规律、影响、商机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了谨慎地揣测。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将麦克卢汉的“媒介——八的延伸∥思想推到了新的高度。他说:“新媒介景观迷惑了我们的双眼,它与社会、与生活、与个体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鱼和水,你能说清:谁依赖谁?”4.关于全能记者素质的研究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一书中,阐释了当代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从记者的分工,新闻传播的渠道,新闻的来源、新闻报道的流程等方面展现了全媒体记者的工作模式,值得国内处于转型期的记者借鉴。布鲁克斯编著的《编辑的艺术》一书中讲授了新媒体时代编辑遇到了哪些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美国优秀的编辑们是如何进行角色转换,与受众互动的,这些经验都是我国媒体迫切需要借鉴的。里奇编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一书中历数当今时代媒介领域的变迁和革新,全景展现了媒介融合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拓宽了读者的思路和视野。其中融合新闻写作部分对我国记者仍有借鉴价值。三、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报网融合下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他们的机遇和出路在哪里?(一)报业采编人员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困境有哪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报业采编人员习惯的传播环境、传播渠道、传播模式全面颠覆。顶着“报纸将死”的巨大压力,报业采编人员不能乱了阵脚,而应该理智审视新媒体环境,找到变化和困境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这是应对新媒体的前提。 绪论(二)报业采编人员应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来势汹汹,报业采编人员若不想被时代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积极应对。报业显然没有了曾经指点江山的底气,所以学习新媒体技术才是明智之举。但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报业的既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依然是不可多得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使用这个杀手锏,是报业采编人员和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三)报业采编人员在媒体融合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国报业已经在报网融合的道路上走了十余个年头,虽然磕磕绊绊,但仍有成功的案例。它们将触角延伸到各种媒介平台,不但未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还创造出自己的新媒体品牌。但同时,每况日下的报业仍占多数。因此,仍未走出困境的报业采编人员应该借鉴成功者的经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四、研究方法本文总体采用了质化研究的方法。质化研究又称定性研究,是在大量整理归纳相关材料基础之上的研究,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有效地洞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等。(一)根据现有资料分析。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归纳出所论证问题的论据,并通过资料和个人经验,提炼出论点。(二)案例分析。通过精心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验证论点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五、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在我国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体系中,针对报业转型的研究有很多的方向,但对于报业采编人员在新媒体时代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转变,哪些业务方面亟待加强和提高等,仍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报业采编人员,分别从思想上、业务上、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织上论述了当他们面对新媒体时,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论点的可行性。(二)实践意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我国报业不得不迈出向全媒体转型的脚步,而报业采编人员也应适应新环境而华丽转身。本文通过对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分析,提出了采编人员迎战新媒体的策略,并在业务方面提出了实质性建议。希望对处于迷茫中的报业采编人员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第一章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新媒体的发展势如破竹,在那强劲势头下,报业稍显势单力薄。虽然有预言说报纸将会消亡,但是报业依然坚强地在寒冬期寻找着突破的方向。报亚若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保全自身,并争夺回流失的受众,首先要对新媒体战场的环境和游戏规则有深入的了解。一、新媒体的概念第一节新媒体概述20世纪50年代,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新媒体这个词,而那时他所看到的和我们接触到的新媒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并不相同。新媒体一直在发展,它的概念也随着它的形式不断更新着,学者们对新媒体的研究也从未停止。(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但何为新媒体?虽然未有统一定义,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媒体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方式的角度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理论的角度,博士生导师周鸿铎将新媒体归纳为:全新的媒介、革新的媒介、衍生的媒介、外来的媒介。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形式,分别为新兴媒介和衍生媒介;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认为新媒体即数字化后的以及基于工P协议的媒体形态,包括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IP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①综合业界研究者的观点,新媒体可以定义为在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毋张玮,《为新媒体“去魅”——浅谈媒介技术对社会文化的消解作用》,《新闻爱好者》[J].2009年第14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动技术等新技术支撑的体系下,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二)全媒体的概念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同形式、样态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功能等层面的融合,也被称为全媒体,这种生活状态也被称为全媒体时代。根据近些年学者们对全媒体的研究,“全媒体”可以概括为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对于报业来讲,是独有的融合概念,也是报业从单一介质向多介质甚至无限介质变革的方向。对于报业来讲,全媒体可以定义为:在传媒新技术基础上的报业新闻生产、传播与运营的结构化融合模式。@全媒体是报业进行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传播形态延伸与运营模式创新的发展理念,它不但是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身份想象,也是报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之间寻求价值的路径。全媒体被看做是中国报业最大的一次身份转变,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次变革。(三)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与研究》,《科技视界》【JJ,2013年第22期.@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一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10. 第一覃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联盟”。吼强调的“媒介融合”除了指媒介的传播形式,还指出了媒体之间的合作模式。美国鲍尔州立大学教授戴默等曾归纳“媒介融合”的五种模式:即交互式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融合。媒介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美国的戈登教授曾指出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分别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具备了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特点。根据传媒界学者的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归纳为:(一)数字化的传播通道数字化给传播模式带来了很多变化。首先,增强了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新媒体将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地位,赋予曾经被动的受众更多主动权。其次,数字化传播也让传播实现了个性化与社群化,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分众化的传播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再次,数字化的传播让信息可以高速度、成本低地传播。最后,海量信息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自由,全覆盖、360。无死角传播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用任何形态的终端传播信息。(二)碎片化的传播语境新媒体的出现瓦解了曾经完整的传播体系,表现为去中心化、多节点的传播。姜卫玲陈长松,《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其社会影响》,《新闻战线》川,2011年第11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式。手机的广泛使用,把人们传统阅读的整块时厨丹梓成随时随地阅读的碎片时间。微博盛行后,碎片化传播更加明显。140字的内容限制首先将传播内容碎片化,零散的信息文本和不完整的信息要素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们只想做到“知道”,而不再追求“如何”。与此同时,传播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解构了曾经一致的社会意见。(三)被打破的的议程设置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受众被赋予无限接近、使用和加工信息的机会。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新闻到每个人都可以现场直播,新媒体的发展意味着话语权的转移,传统媒体曾经设置议程的特权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岌岌可危。报网融合的进程第二节报网融合概述中国报纸数字化的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报纸的电子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报业告别了“有报无网”时期,国内国外报纸的电子版渐成气候。在我国,1995年10月20日以《中国贸易报》推出网络版为标志,中国报纸开启了报业电子版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虽然报网并存,但是电子版基本是将纸质版的内容完全搬过去,“报网同质化”十分严重,属于报纸利用新媒体最原始的阶段。第二阶段,报纸创办网站在我国,这一时期以《人民日报》2000年10月28日将网络版改名为“人民网”为标志,自此,报纸的网络版被新闻网站所取代。曾经电子版报纸只是网站 第一章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的一小部分内容,在这一时期,网站上增加了即时的滚动新闻和一些方便搜索的导航和资料库等,如《光明日报》的“中国网上报刊大全”、“旧报查询”,以及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网络调查,如《人民日报》的“全报网上调查”。在这一时期,报纸与网站开始了良好的联动,实现了资源共享。在报纸上可以见到网站中相关报道的网址,在网站上反响较大的文章也会出现在纸质版上。但总体上看,报纸和网站依然像两个独立的组织,一个生产内容,一个技术驱动,是两套独立的机制与思维方式,呈现“以报带网”的形式,并未达到真正的融合,因此属于报业报网互动进程的探索阶段。第三阶段,报网一体化这一阶段与之前报网互动的区别在于全媒体概念的植入,报业的转型是基于全媒体布局的基础之上的。以《中国妇女报》2004年7月18日推出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为标志,我国新的读报模式从此开启。2006年初,百度公司发起的“泛媒体联盟”计划,成为新旧媒体融合的破冰之举。随后各大有实力的报业集团开始了与新媒体联合的发展战略,如南方报业集团收购奥一网,成为报业集团与新媒体融合的典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与腾讯合作开通大渝网,成为新旧媒体融合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些报业集团依托报业资源优势,在新媒体领域也不甘示弱,全面推动传统报业的转型升级。在报网一体化阶段,报纸和网站已经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机构,二元思维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报网合一”,进入了真正的“融合”阶段。这一时期的融合不但包括平台的融合,新闻生产方式以及报业人员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改变,报业的记者和编辑不但要采集新闻,还要进行新媒体栏目的策划、评论等身份转换,记者采集的新闻除了有文字还要具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能让不回的媒介资源共享,最鍪实现“一次生产、分层发布、多次利用”的全媒体平台生产模式。随着报网融合的深入,报业传媒逐渐向内容提供商转变,报纸并不会像预言那样消亡,而是会变成网络的导读版或者是一张观点纸,深度报道和独家评论将成为未来的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此时报网的关系是报网双驱,最终形成“以网带.1气.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的局面,真正实现报业的转型。二、报网融合的意义报网融合是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唯一稻草,如果能够利用好这根稻草,报业依然会有灿烂的未来。报网融合对于报业和整个传媒行业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报网融合使报纸的优势得以发挥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老大哥,在传媒领域久经沙场,积累了丰厚的无形资产,如果这些优势能够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将成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1.报业具有一批专业的采编队伍,这些专业的新闻记者依然是当下整个传播领域的主要信息发布者。而报网融合使得曾经只有报纸读者才能看到的新闻得以更广泛的传播。2.报业具有一批受过专业教育,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度剖析能力的采编人员,他们形成的专业合力是网络上单枪匹马的公民记者所力不能及的。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信赖专业新闻人的引导和解释。报业的公信力是经过多年积累建立起来的,在新媒体时代,报业依然是公众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媒体,报网融合让报业的公信力更好地显现出来。3.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曾经沉默的螺旋也有了说话的勇气。网络的多元化表达既是报业采编人员了解舆情的重要集散地,又是报业引导舆论的重要契机。(二)报网融合使报纸的不足得以弥补1.报纸虽然开设读者来信等栏目,但是整体上依然是单向传播,反馈环节滞后,受众参与性不强。但是报网融合充分弥补了报纸单向传播的不足,报业采编人员可以在网络上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受众的评论和专门为受众开设的论坛、爆料等平台,将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信息传递更加对等及时。2.网络的无限性和快捷性让报纸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由于受到版面 第一章新媒体及报网融合概述的限制,报业采编人员采集到的新闻不能全部刊载,但是报网融合后,网络的无限性给了采编人员更广阔的空间。报纸由于版面排版、印刷、发行等工作流程,消耗了大量时间,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而报网融合后,新闻可以及时在网络上传播,不再受时间的限制。3.新媒体技术的丰富多样给报业采编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曾经报纸呈现的主要是文字信息,而报网融合后,报业采编人员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新闻样式,如图片、视频等。采编人员还会从文字记者华丽转身为专题策划和视频评论员,个人潜能得到开发。4。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依然是一对多的大众传播,但是当报网融合后,网络可以通过新技术对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有的放矢地推送新闻,将大众传播变为一对一的定点传播,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5.报纸的受众群主要集中在本地,有地域限制。而报网融合,网络可以将记者采访的信息传播到任何角落,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报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将会凭借互联网得到提升。(三)报网融合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报网融合以及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可以让采编人员各司其职,线索爆料、新闻采编、新闻加工、信息推广等新闻业务都分工明确,避免一个事件多方寻找线索、多方采访,造成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四)报网融合可以拓展报业受众群报网的良性互动可以提升报业的品牌影响力。对于报业来讲,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成功的活动策划都将成为有效拓展受众的良好契机。通过报网良性互动,报业从纸质版向网络拓展的话题将吸引广大的网民目光,而成功的话题将会把网民的视线再次从网络移向纸质,无形之中,扩大了报纸的受众群,提升了报业的影响力。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章小结新媒体是在利用新技术支撑的体系下,通过网络和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绍、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速度快与成本低、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新媒体带来了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同时也打破了由传统媒体决定的议程设置。全媒体对报业来讲,是在传媒新技术基础上的新闻生产、传播与运营的结构化融合模式。①全媒体是报业进行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传播形态延伸与运营模式创新的发展理念,也是报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之间寻求价值的路径。全媒体被看做是中国报业最大的一次身份转变,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变革。全媒体平台上,各种媒介互相融合,其中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对于报纸来讲,与网络融合是最有前景的出路。我国的报网融合经历了电子版报纸,报纸网站以及当下发展的报网一体化三个阶段。报网融合是建立在全媒体平台之上的报纸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它不仅是信息的融合,对于从业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新闻生产方式都会有极大的改变。报网融合后,报业从业人员的优长将得到更好地发挥,而报业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也会因报网融合而得到弥补。全媒体平台之上的报网融合的新闻生产将避免人员、物力上的浪费,报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也有机会得到提升。。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在2005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作者菲利浦·迈尔公教授精准地预言:“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lO月,最后一位读者将结账走人。”同样是2005年,中国报业广告遭遇“寒流”,有人预言中国报业的“冰河期”已经到来,京华时报社舍长吴海民提出报业“拐点论”,他认为中国报业经历了20年的高歌猛进后,陷入了深刻的经营危机。以2005年为拐点,传统报纸停下了连续多年的上升脚步,开始进入下滑轨道。广告从高位跌落的同时,年轻读者将大量流失,市场发行也日渐萎缩。囝第一节困境的表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报业的变革从面对同行业的竞争扩展到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从区域竞争拓展到国际竞争,从对市场的竞争转变为对社会的竞争。无疑,传统报业的竞争范围扩大了,甚至面临着致命的威胁。如今的报业,包括党报在内,都不单纯面对国内市场,在全球化的全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各种媒体的挑战。要求采编人员成为多面手曾经的报业记者只需为纸质版撰写文字稿,而此时,随着媒介平台的增多,以及受众需求的提升,文字记者要向全媒体记者转变。报业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十。罗建华,《中国报业发展态势“三家论剑”——石峰“波动论,,、吴海民“拐点论”、喻国明“节点论”比较综述》,《中国报业》[J】,2006年第04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八般武艺”才能不落伍,而层出不穷的媒介技术也为报业采编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一)技术成为媒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①技术、市场、制度一直是长久以来决定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为媒体是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市场是媒体发展的动力,而制度则是媒体发展的保障。在全媒体时代,技术在这三个因素中显得尤为重要。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当今传媒格局的变化,包括信息、新闻、舆论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关系,进而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和媒体发展的格局。圆在技术的影响下,新闻的基本规范中,除了普适性标准平衡、客观、公正没有变,其他标准都随着技术环境的改变被重新界定。其中时效性的时间限制被无限的缩小,从报业的单一的时间点变为电子时代的线性传播,再到基于全媒体平台的在场、及时传播;接近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广泛使用,而变得地理界限模糊,拓展了地方性、本土性的内涵;显著性由于群体性事件、网络集体行动以及个人媒体扩大了私人空间,显著性也变得界限模糊;而重要性,也从事件的影响力标准向网络点击量、微博分享数以及话题评论数等方向转移。@新技术的引领使得新闻呈现视频化、搜索化、社交化等特点。在受众选择媒体的时代,融合新闻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新华社记者朱玉曾说:“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会把不在乎他们的人扔到太平洋里。”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报业采编人员应该拖有积极探索的心态来拥抱新媒体,充分新媒体利用以加强报道的力量。固步自封,逃避新媒体只会让报业被。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郑保卫李洋郭平,《试论当前我国媒体格局变化的现状及特点》,《传媒研究》[J],2008年第3期.@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一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快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二)采编人员要学习新技术成为多面手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成为了人们更青睐的获取新闻的方式。这就给曾经以文字为生的报业采编人员提出了业务上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仅要能够快速地写出文字稿,还要具有拍照和摄影的技能以及审美构图的能力。一些负责网站视频的采编人员不但要掌握摄像的技巧,还要能熟练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除了工作量和工作种类的增加,一些采编人员还要从文字记者化身为视频的评论员,完成一个版块的节目选题、策划和编辑等。除了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学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发布新闻。新闻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移动终端的客户端,都需要实施更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的确让传播更方便快捷,但也给采编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挑战是永远存在,并不断变化的。采编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j只有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不被新媒体打败。二、要求采编人员更加重视真实性无论在任何时代,真实性都是新闻的第一属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的原则。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是新闻的发布者,但网络上新闻把关人的缺失导致没有专门的人对这些“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因而,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自由度,加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网络监管的速度远不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虚假新闻很难加以控制。如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很多网民了解新闻的主要途径,而微博上拥有百万粉丝的意见领袖往往不是专业媒体人,而是影视明星,在他们转发一条“重要新闻”之前往往不会像专业新闻人一样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求证,这也是造成虚假新闻肆意传播的重要原因。一些商业网站或网络名人为了追求影响力和经济效益,不惜雇佣网络水军或网络打手制造假新闻,严重误导了受众。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原纯净、真实的信息世界是报业采编人员的义务,也是社会和受众对报业的期待。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网络上的新闻,作为网络新闻的过滤器,将真实的新闻呈现给受众。但是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代,对报业的采编人员的火眼金睛提出了新的挑战。报业采编人员除了要对这些假新闻进行求证,还要善于发现新闻当中蕴含的社会意义,考虑所报道的内容是否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当下的传播环境泛娱乐化,如何发掘各种新闻当中的社会意义,不仅考验着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体现了一家媒体的专业水准。追求新闻的及时性是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报业采编人员的要求,但是却与真实性的求证有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两者兼顾,避免成为虚假新闻的扩音器,是报业采编人员要应对的一大挑战。三、要求采编人员具有更高的调查能力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对于传统报纸记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不但要为报纸供稿,其他媒体平台也需要定时地更新,再加上新闻形式的增多让报业采编人员的工作量骤然增加。在有限的精力下,很多记者顾此失彼,往往丢掉了报业记者原有的优长。调查性报道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是报业优势中最锋利的一个。调查性报道不但要求媒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记者的专业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而对于公民记者以及新兴的小媒体来说,调查性报道是有难度的。报业记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有胜利的机会,而不能在慌乱的追逐中忘记了自己的制胜法宝。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和受众也对调查性报道有了更强烈的呼唤。在受众方面,随着受众对政治事务的了解,人们开始厌倦网络上媒体千篇一律的转载,而更希望看到“新闻背后的故事”,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政策解读。在社会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这也为报业记者提供了更多深入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采访、调查的机会。我国真正的调查性记者数量十分稀少,很多媒体打着调查性报道的旗号吸引受众,实际与真正的调查性报道相差甚远,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1.揭黑报道数量过少。调查性报道来源于国外,在国外调查性报道是单纯的揭黑报道,具有强烈的批判力度,能够引起轰动的社会效应。而我国的调查性报道负面性弱化,锐利度不足,批判的意味不够明显。2.报道不严谨,存在哗众取宠的倾向。很多报纸从业人员根据某些“知情人”透露的消息就盲目采信,不进行深入调查,堆积相关事件凑字数,冒充调查性报道吸引受众。实则放弃了新闻真实的底线,损害了报业的公信力。3.有悖新闻伦理道德,对采访者造成二次伤害。调查性记者虽然有着神圣的采访权,但是必须正确谨慎地运用,才不辜负人民赋予记者的权利。在采访过程中,尤其对于事件的被害人,如果记者不注意采访方式,将会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4.社会责任感不强,被金钱收买。很多不法分子为了不让事情的真相曝光,不惜重金收买调查记者。而当面对金钱的诱惑时,很多记者罔顾了公众的利益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被金钱收买。四、要求采编人员更加铭记行业规范媒体的公信力,一般认为是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赢得受众信任与信赖的总和:集中体现了媒体的品质和能力,是媒体在传播市场最主要的竞争力。而当今媒介的公信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一项回答“你认为新闻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面貌”这一问题的抽样调查显示,接近97.4%的人对媒体或多或少地持有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态度。媒体出现的公信力滑坡主要原因离不开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滑坡。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滑坡1.新闻专业主义失律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近些年,由于新闻从业人员报道失实而造成民众恐慌或是国家、企业损失的事件屡见不鲜。2013年11月,一条“太恐怖,雾霾能使鲜红色的肺6天就变黑,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的消息见诸报端,令谈PM2.5色变的公众又一次陷入恐慌。然而,据调查,报道中的描述与事实严重不符,报道记者从未采访过相关专家,其中“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的言论完全是自己编造,并非出自专家之口。2011年4月,一篇“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导致香蕉价格大幅度下跌,海南省诸多蕉农损失惨重。然而,此篇报道并非属实。由于记者对相关领域专业名词的误读,错将乙烯利当成一种药物对待,导致蕉农损失惨重,甚至有公司几日内损失数十万元。“4.20”四川雅安发生了7.0级地震,就在举国悲痛之时,《新快报》记者刘虎竟利用微博在15分钟之内2次造谣,用2008年汶川地震的照片以假乱真,借机炒作。报业记者报道失实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从业人员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2.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受拜金和利己主义的诱惑,一些新闻从业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职业道德沦丧,出现了“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大钱大报道,小钱小报道,没钱不报道”的现象。2013年轰动业内的“陈永洲事件”,因为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受贿赂,受人指使,从2012年9月26日到2013年6月1日,接连发表10余篇有关中联重科“利润虚增”、“利益输送”、“畸形营销”及”涉嫌造假”等一系列失实报道。2013年10月18日,记者陈永洲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事拘留,后被批准逮捕。无独有偶,某媒体记者受人指使对三一集团进行诽谤,进行了诸如“资金链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断裂”、“侵占土地、公开行贿”、“关联交易非法牟利”、“企业涉黑”等一系列负面不实报道,令三一集团损失惨重。最终导致民营企业灰心丧气,对社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2013年12月,北青报工T版主编因涉嫌受贿被检察院批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站从业人员因为删帖被逮捕。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本是社会的晾望者,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但有些记者却利用职业便利自我膨胀,不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更影响了新闻媒体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二)热衷于炒作“三俗"内容在市场化的新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媒体的顾客,媒体是否能生存与盈利,取决于能否满足受众的需要。然而很多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受众,却放弃了传媒最基本的社会责任。1.追求眼球效应热衷炒作“三俗”内容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的简称。《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名为《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的评论,其中这样描述媒体热衷炒三俗的情况:“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o的确,在每天包围我们的新闻中,不难找到凶杀、暴力、强奸等耸人听闻的字眼。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追求眼球效应,热衷于用夸张的字眼“抢”读者,于是一派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的“标题党”横行天下。为迎合少数网民的低级趣味,而传播离奇、八卦和花边新闻,甚至不惜传播虚假信息,把反腐报道色情化,严肃报道八卦化。虽然此行为赢得了网站的点击率和报纸的发行量,却丢掉了媒体应该背负的社会责任,忽视了大多数网民的切身利益,最终导致失信于民,丢掉了公信力。2.追求商业利益传播虚假广告①刘琼,《媒体又现媚俗“三招数”》,《人民日报》[J],2004年12月10日第九版,.2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将广告和创收都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对某些事实进行纵容和庇护,导致虚假广告日益泛滥。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损人利已经营模式将不再被受众买单,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度和权威性受损在所难免,对整个传媒业的发展都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第二节困境的原因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报业采编人员曾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取而代之的是重重困境和不断的挑战。报业采编人员要想突出重围,就要找到困境的原因。报业采编人员此时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报业自身的原因,一是受众的原因。一、报业自身的原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开放,受众的参与性和传播地位大幅度提升,报业采编人员曾经的特权被下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采编特权弱化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个世纪,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分析了人类传播活动,并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一说什么(SaysWhat)一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一对谁(Towhom)一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如图1),这种传播模式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准确地表现了信息内容从媒体自上而下传播到受众的过程,并展现了媒体作为传播者所拥有的主导位置和决定权。在线性传播模式中,受众是传播活动的被动接收者,而网络媒体的横空出世和新媒体的发展彻底颠覆了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赋予了受众无限接近媒体的权利以及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一24—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播的主动权。(如图2)。图1: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模式图2:网络时代循环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双向传播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去中心化成为了新媒体传播模式最大的特点。曾经传统媒体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任何组织、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布信息的传播媒体,比如新兴的公民记者、自由摄影师,以及非新闻传媒机构的大学校园媒体、大型企业、基金会、政府部门、NG0组织等涉及新闻发布的单位等。①其中,公民新闻是当今传播版图中力量最大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公民记者在全球真正获得关注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带轰动全球的“克林顿拉链门”事件,该事件是由一位名叫德拉吉的公民记者所揭露的。公民记者至今未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从字面和功能上可以这样理解:公民记者并不是职业记者,而是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运用新闻传播手段进行信心传播的公民。可以说,公民记者是延伸的记者,是特殊的公民。固在我国,随着政治民主的推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民的参与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公民记者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改变着传播体系的格局。当公民记者报道职业记者未涉及的领域时,尤其是触及公民自身利益的敏感新闻事件时;最能显现出公民记者不受限制、言论自由的优势。公民新闻的崛起带来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其中也包括对传统媒体的监督和质疑。。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黄浦林,《试析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区别》,《东岳论丛》[J],2010年4月.-2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民记者并非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存在很多问题。职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必须恪守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参加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而公民记者报道的动机是把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迅速地报道出去,由于缺乏约束,难免掺杂了个人感情,使新闻不够客观。(二)把关作用降低“把关人”的概念是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而在新闻领域,传播学者怀特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①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报业记者时刻以所在报业的价值观对新闻进行取舍,而非个人的好恶。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传播的权利,人人都是记者,只要是不违背法律和伦理道德的,无论是“爆料¨京天的内幕,还是发表自己所见所闻的“第一手资料”,把关人都是受众自己。新媒体时代是全民共享“把关特权”的时代,但也是“把关特权”缺失的时代。公民新闻的崛起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效应。(三)议程设置被打破由于传播媒介始终有教化的职能,传播媒体会依据新闻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意义来设置议题。由于单向传播反馈环节滞后,受众的声音很难进入到传播过程中,对议题产生影响。但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虽部分仍适用,但受众的媒介接近。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性和互动性的提高,议程设置发生了新的变化。1.设置议题权利的下放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议题的设置者,最常见的就是各大论坛。以天涯论坛为例,在天涯论坛里,分为了望天涯、天涯主板、天涯别院、天涯微论、区域论坛、旅游论坛、职业交流、大学校园等8个板块,而每个板块下又设置了30个以上的板块。在每一个小的板块里,都聚集了有相同兴趣或需求的网友,任何人都可以发帖来设置自己的议题,在网友们的互动交流中,又衍生出新的议题。2.议题设置多元化传统媒介由于传播版面的有限性,必须要通过评判选择重要的议题进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空间是无限的,传播内容也是五花八门的。不管哪种议题,都会有网民感兴趣。此时,议题不是向着一个方向发展,而是时刻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无法准确判断网民对某个议题的重视程度,每个议题都存在着被转发、分享,进行再次传播的可能,一旦某个议题引起关注,甚至会改变传统媒体对议题的设置。而传统媒体设置过的议题,经过网友的关注,还会将议题引向其他意料之外的方向。二、受众的原因(一)“意见领袖”层出不穷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不再是曾经对某个特定领域享有声望的或是社交及其广泛的人,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他们可以是车祸现场照片的第一发布者,也可以是某个话题的发起人。比如新浪微博右侧一栏的热门话题,已经成了很多人了解时下最新重大信息的第一选择,能上热门话题榜也成了众网友至高无上的荣耀。每个“意见领袖”都尝试着找寻自己熟知领域中,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一旦发起的话题获得有很多人参与,就有可能上热门话题榜,继而有更多的人甚至从未涉及该领域的人参与其中。.,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我国现在仍处于改革的时代,依然存在着一些与品行和道德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网络的匿名性同样也给了这些人造势炒作的机会,他们的出现不但污染了新媒体时代的空气,他们的大声疾呼也误导了很多沉默的人。2013年1月,主流媒体报道的“东莞扫黄”事件引起了国内的轰动。扫黄打非,本是正义之举,是值得全国上下拍手称快的,然而在网络上却出现了一些杂音怪论。“东莞挺住"、“为东莞祈福”等一些用娱乐心态看待此次弘扬社会正气之举的字眼,显得格外刺眼,但却得到了很多网民的跟风。追根溯源,无非是几个微博大V为了在微博上博取关注度而哗众取宠,将此次事件娱乐化、恶搞化,而一些未以大局为重的网民茫然跟风,将一件严肃的社会问题变成了此次“群起挺黄”的茶后笑谈。当然,正义的“意见领袖”仍占多数,例如在“上海死猪漂浮”、“房嫂龚爱爱”等事件发生时,意见领袖在网络上的大声疾呼,引来更多网民的关注,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二)“沉默的螺旋"由弱变强“沉默的螺旋”定理最早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意见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传统媒体独揽天下的时代,公众所获得的信息全部来自传统媒体,如果某个人的认知符合主流意见,那么他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不符合公众认知,那么他则会因为顾忌而保持沉默。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被赋予了无限的表达权,并且这种表达是匿名的,这就促使曾经沉默的大多数敢于匿名发表自己非主流的意见。而这种意见的聚集会引发大规模的风暴,给主流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章新媒体时代报韭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讨论了新媒体环境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的困境的表现及成因。首先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占领了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受众接收到的新闻也呈现出视频化、搜索化、社交化、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等特点。新技术的发展对采编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十八般武艺才能不被淘汰。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鱼龙混杂干扰了受众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受众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权威信息以获知事情的真相。而在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伪装得更逼真,不容易被识别,这也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不小的挑战。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与新闻真实性的取证二者都是对采编人员不可动摇的要求,如何权衡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调查性报道是报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最有力的制胜法宝。但是很多调查性记者却因为忙于与新媒体融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行,顾此失彼。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与受众比任何时刻都需要调查性记者带来的事实真相与政策解读。而我国目前调查性记者数量少的可怜,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更是与偌大的中国不成正比。在新媒体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浮躁的社会造成很多记者失陷。某些报业从业人员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导致虚假新闻、失实报道不断发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某些报业媒体迫于压力,为与同行争夺受众眼球,不惜炒作三俗新闻,严重污染了社会空气。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困境主要归因于新媒体形成的传播环境与传播形式的变化。双向传播模糊了媒体和受众的界限,去中心化成为了当下传播模式最大的特点。曾经传统媒体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报业采编人员的采编特权受到威胁。而公民记者的频频发声,给传播环境带来了多元化的声音,其中也不乏炒作的嫌疑,报业采编人员的把关人作用在新媒体时代显得苍白无力。曾经传统媒体一手遮天,决定议程设置的时代结束了,报业设置议题的权利被下放,每一个受众都有权利设置议题,新媒体时代的议题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网络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给了网民匿名说话的机会,曾经沉默的螺旋不再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带来任何后果,网络民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意见领袖也不再如传统媒体时代的单一出众,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能当意见领袖。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美国的菲利浦·迈尔公教授曾预言,到2044年,报纸将消亡。在新媒体时代,报业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纷纷拿出了看家本领,或应战新媒体,或跻身于新媒体。但近十年来,从整体上看,报业伤亡惨重,依然是这场战役中的失败者,于是出现了有一种戏虐的的声音:报业不搞新媒体,是“等死”;而搞了新媒体,是“找死”。难道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老大哥报业只有死路一条了吗?纵观传媒的发展历程,每当有新的媒体形式出现,传统的媒介不会死亡,而是继续演进最终以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另一种形式呈现。在新媒体时代,报业举步维艰,但并不是“无药可救”,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首先要求报业采编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战略思想。第一节思想上:树立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战略思想近二十年来,我国报业的发展改革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走党报市场化战略,通过创办晚报都市报来竞争市场;20世纪以后,走报业集团化战略,分别从政策性驱动和规模上做大来进行报业整合;到了2005年左右则转变为“跨区域拓展”战略,从中心城市想二三线城市逐鹿的多城战略。2005年之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给报业的变化前所未有,曾经以“纸”介为核心的战略思维已经不再适用,当下的新媒体领域不是单靠发行量就能一统天下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面对现实从容应战现在是以新媒体的名字命名的时代,是由新媒体决定人们阅读方式的时代,报业作为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天下保住一席之地,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现实。第一,传统媒体曾经的运作模式是内容是主导,资源和运作资主要用于原创内容生产,在技术、产品、渠道等方面的运营投入不足。而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变为产品为王,受众变成用户,新闻从业人员不仅是上级的传话筒,更要考虑用户的感受,什么样的消息是受众需要的,什么样的形式是能被接收的。第二,曾经报业的传播单向传播,运作模式比较封闭,外部社会很难进入生产环节。而在新媒体时代,单一介质的编辑部生产模式将转变为社会化生产模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是开放性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未来,报业必定不是“纸上谈兵”,任何新媒体的终端都可能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主战场。第三,2005年以前,报业的经济方式体现为规模经济运作方式,通过创办系列媒体、厚报理念、发行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站稳脚跟。这种增量改革、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不再可行,在新媒体时代,报业需要集约聚合的生产模式。综上所述,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主战场不再是报业市场,而是包括各种媒介形式的全媒体市场。如何才能在以“新”为名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求报业采编人员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新功能丰满自己的羽翼。在新媒体格局中,报业依然拥有原创新闻的采访权和发布权,以及几十年来在受众心中建立起来的公信力。这些都是新媒体无法抗衡的,报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如在深度报道上以深度见长,在独家评论方面以高度取胜,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有胜算的把握。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二、领导重视拓展眼界很多报社为在新媒体时代求生存,纷纷建立新闻网站,将纸质版的内容延伸到网络上,但是经过近十年的新媒体探索,依然未见太大成效,归根到底是由于报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依然用办报的思想去经营新媒体,网站无异于是为了不落伍的垂死挣扎。若想办好新媒体,报业的采编领导层首先要知道新媒体与报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性,而互动性所带来的传播理念是用户至上,受众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权,所以报纸不能是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有什么就报什么,而是应该看看受众想要什么再报什么。有了让受众选择的理由,才是能在新媒体时代站住脚的前提。接下来,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报业采编要摒弃曾经只通过单一介质传播新闻的老观念,而要将思路打开,将能够利用的传播方式都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复合型、多介质的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也是生产力,采编人员要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来提升传播力和传播效能。在建立起复合型传播渠道的同时,传统的工作流程也就被宣布过时了。新媒体时代需要适应新型传播的工作模式。采编人员要摒弃曾经从记者到编辑到报社的线性模式。新媒体时代的报社应该拥有一个庞大的采编队伍和一个巨大的稿库,不同的媒体都可以到稿库中选择稿子。但是为了避免各个媒介信息的雷同,内部的采编人员也要有竞争的意识,要做到每个介质都能依据自身的特点,从不同的新闻角度对新闻进行加工和策划。最后,采编人员需要走出的误区是过于传统封闭地理解了数字化的概念。数字化被很多媒体认为就是多媒体、多介质,认为办网站、手机报、户外平台就实现了数字化。这种理解是十分浅显片面的,报业的数字化应该是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来提高整个报业的运作思路和生产效率。数字化报业不仅是体制机制的改变,还是一种观念、创新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改变。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节组织上:搭建采编人员新媒体共享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要从根本上改变信息的一次性生产的理念,而若要让每一个信息都具有多重价值,报业搭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全媒体平台是必然的选择。一、全媒体平台搭建的必要性国内许多媒体的学者都讨论过“是否每一个媒体机构都需要建立一个包罗各种媒介形态的全媒体平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个全媒体平台还要以报纸为中心。首先,报纸相对其他媒体,生存时间最长,发展最为成熟,并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具有搭建全媒体平台的优势和实力。其次,在社会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方面,报纸比其他媒体有优势也有能力承担整合新媒体资源的任务。再次,经过多年的经营,报纸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还是最高的,并且在信息的生产营销方面,经验也最为丰富。最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中,要数对报业的冲击最大,报业也是最有压力和紧迫感的,因此,报业化主动为被动,坚定不移地搭建全媒体平台是必然的选择。二、全媒体平台的形态与功能经过了媒体互动、媒体融合等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报业的最终走向为搭建全媒体平台。全媒体平台包括各种介质形态的媒体,而这些媒体并不是以物理方式地简单粘合,而在平台之上产生化学反应,进行融合。在平台之上,媒介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所有从业人员将形成一个合力共同为受众进行立体传播,这样才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能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全媒体平台之上的报社将变成通讯社,如在烟台传媒集团中,除了核心的《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烟台早报今晨6点》三张日报外,平台上的数字媒体即六网三报一码一社是集团近些年重点发展的新兴业务。此时,报社的产品不再是单纯的纸质报,采编人员采集的内容将会在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平板电脑上的APP以及六大网站上呈现。全媒体平台将打破“以内容为中心”的生产流程模式,传统的生产模式由于内容板块分隔过于明确,阻碍了各板块间的内容共享,致使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难以实现。并且,传统的线性传播以单一介质为中心,没有及时反馈,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缺少与媒介外部的社会各种关系的融合。而全媒体平台的生产流程将可以规避上述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所说,全媒体平台之上的新闻工作流程“具有信源聚合、渠道共享、受众个性和传播互动这四个特点。它可以补充传统媒体中未曾表现和无法表现的,完善一般信息传播流程中不可逆转、为可更改的状态”。①三、全媒体平台上采编人员的工作流程全媒体平台搭建后,报业采编人员的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变化,不但工作量变大了,工作种类也变多了,并且采编人员之间也有了更加复杂的协作关系。烟台传媒集团在2008年,搭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媒体平台。集团将内部记者都调派到全媒体新闻中心,每个媒体只留一个编辑部。这个全媒体新闻中心相当于一个通讯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负责协调指挥的总编室,第二部分是采访部,负责日常的采访工作,第三部分是信息部,负责稿件的标引,背景信息搜集,以及音频视频等素材的编辑和整理。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报社的采编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掌握的第一手。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一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通过互联网或通信渠道传到全媒体平台的“信息加工车间”,而报社中的报纸、网络、移动设备、电视、广播等部门的人员根据各自媒介的特征,在信息库中各取所需,将信息加工成为特色产品,最终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利用”。当重大的选题和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集团会在内部临时成立“YMG特别工厂”。YMG特别工厂是一个虚拟组织,并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固定部门,由集团中的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调派内部人员组成临时组织,因事而设,因事而存,事毕即散。全媒体平台强大的功能优势,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更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面以发生在烟台本地的“4.28”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为例。事故发生在早晨5点钟,集团得到消息后,全媒体新闻中心立刻派出七位记者,包括文字、图片、视频记者以及YMG记者前往事故现场。在去往现场的途中,记者将路上的见闻,如“多辆烟台拍照汽车在向前奔驰”、“前方通往现场的过道收费站免费放行救援车辆”等消息一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回信息中心,水母网通过编辑进行现场报道。当记者到达现场后,用口述的方式向水母网编辑讲述现场情况,并通过手机短信发回现场照片,这些照片经过编辑后迅速在网上呈现。这些标有“前方记者几时几刻发回的报道”的新闻,新闻现场感和时效性极强,一时间,水母网就成了网友关注的焦点。水母网快速策划了“胶济铁路列车脱线相撞事故”的专题,下设“进展”、“现场”、“互动”等栏目,并在显著位置转发烟台火车站、汽车站等相关单位发布的通知。除了发布新闻,水母网还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在水母论坛上开通寻亲热线,收集网友提供的信息,并作为新闻线索提供给前方记者,进行人海搜索。与此同时,在手机移动平台上,烟台手机报进行多点发送,滚动播报,并以小专题的形式推送,以提高用户对事件的关注度。除了新闻,手机报还把火车站全额退票等信息传递给用户,提高服务性。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平面媒体发挥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的特长,《烟台日报》用4个版,《烟台晚报》和《烟台晨报》分别用7个版面对事故进行报道,每份报纸依据各自的风格在新闻中心选取不同的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集团内的视频节目也在事故发生.36-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后,通过访谈的形式讲述“4。28”列车相撞背后的故事,分别在光速咨询网和水母网进行报道。在“4·28事故”中,烟台传媒集团充分利用集团内各种媒介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分别通过网站滚动播报,手机报多点发送,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送,报业纵深报道,视频节目跟踪等手段,向受众提供全方位全景式的新闻信息。此次事故的成功报道,离不开烟台传媒集团内部部门规划和人员分配的合理性,也足以见得全媒体平台搭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三节业务上:提高采编人员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新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受众对新闻阅读的视觉需求,媒体同行们的激烈竞争,无不催促着报业采编人员加快学习新媒体技术的脚步,提高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一、应提升现场生产新闻的能力网络的发展,让新闻的时效性变成了及时性,催促着报业的记者不能再拖沓下去。新媒体时代对记者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想被同行的迅猛发展落在后面,报业记者就要抢占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新闻。(一)敢说话快说话说好话当下依然有很多报业的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都是纸质版的转载,而很少有抢占的第一手新闻,在这一点上,报业记者要向一些新晋媒体学习。在新闻现场,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记者都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弄清事实,定准基调,发布新闻。在新闻现场,线索庞杂,如何梳理脉络,捕捉事实,并在纷繁的现象中,以独特的视角,提炼自己的观点并收集能支撑自己观点的细节,都是对记者的重重考验。要做到早说话、快说话、敢说话、说准话。要求记者在现场快速地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各种因素进行思考并形成观点的能力。当记者犹豫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否需要发布这条消息的时候,其他媒体的记者很可能已经将信息发布出去了,这就等于放弃了媒体的话语权。新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的不仅是信息源的竞争,还有解释权的竞争。当面对一些能够引导舆论的新闻事件,如果延迟发布新闻就不能安定民心,也给了谣言可乘之机。媒体记者不能放弃引导权,也不能放弃引导舆论的机会,尤其是在于网络舆论产生矛盾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报道事实真相,将会失信于民。因此,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对于新媒体记者是一条基本的行业准则。(二)十八般武艺齐上阵随着3G、4G等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记者逐步向全媒体记者转变,背包记者是全媒体记者的真实写照,它要求记者掌握“十八般武艺”。那么背包记者的背包里都装些什么呢?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电脑应该是必不可少的。1.能够拍摄视频新闻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视频新闻更加重要。而要抢占新闻报道的先机,争夺受众和点击率,视频新闻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如何拍摄视频,怎样拍好视频成为了曾经依靠文字闯天下的记者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记者要了解什么样的新闻可以拍成视频进行全媒体报道。(1)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事件例如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等。这类新闻透过摄像镜头,现场感和时效性大大提高,视觉冲击力更直观强烈,在现场直播中最能体现。现场直播一般是比较重要的新闻,需要团队的合作,在拍摄前,记者们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对将要拍摄的内容和画面进行踩点和沟通,有必要的时候要安排出镜记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新闻现场从容应对。例如《湖北日报》曾策划了沌阳高架桥爆破直播,通过在网络上的视频直播,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声音和冲击力。第二天纸质版报道的关于爆破事件的幕后故事再次激发观众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报纸的发行量。(2)人物的采访人物的采访,尤其是事发现场及专业人士的采访。有经验有身份的人通过媒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体镜头说出的话让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也拉近了受众和事件的距离,亲信感加强。(3)体验式新闻体验式新闻强调体验与感受,视觉直观的效果要胜于各种文字的描述。例如人民电视《紧闭门窗能防住多少PM2.57支招如何选择防护性口罩》,通过记者的视角采访了戴口罩的市民的感受,并通过专家的实验对雾霾天气能否开窗等问题进行一一验证。通过医护人员对佩戴口罩要注意问题的讲解,能够让观众轻松地学会雾霾天气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有说服力,让观众印象深刻。(3)能够拓展的新闻在网络上,视频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公民自拍的新闻,一种是由专业记者拍摄的新闻,而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新闻事件全局的把控上,其中包括对新闻事件背景的追溯、进展的情况、专家的分析等。专业记者能够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并能够在高度上引导舆论。文字记者在拍摄视频时也要注意运用电视的思维构图,要注意镜头的合理切换,语言要尽量生动、口语,以适应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除了网络视频新闻,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也给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在移动终端上,受众的阅读习惯与在网络观看视频又表现出一些不同,由于移动终端的小巧和可移动性,受众对视频的时长有更高的要求,短小而精炼的视频新闻更受到用户的青睐。2.利用数据库了解读者需要全媒体平台上,记者除了要熟练掌握背包里的工具,还要能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挖掘。流量监测是发达国家报业新闻中心最常运用的分析受众需求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够实时监测新闻在网络上被点击和转发的情况,最终形成一张数据流量表,一目了然地展示每一条新闻的点击量。通过数据的显示,报业采编人员可以分析出什么样的新闻是受众所关注的,哪一类新闻是有价值的。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十分重视对数据进行分析,每天早会的第一件事就.3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通过数据分析来确定选题,什么样的新闻对读者来说有意义,并分析点击率不高的新闻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引起关注。除此之外,芝加哥论坛报集团还根据全媒体平台上的不同媒介的受众设计了“数码新闻港”。“数码新闻港”根据受众在不同时间段的个性化需求来推送新闻,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我国,许多报纸也通过市场调研来分析受众的需求。如《佛山日报》就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分析读者结构、受众阅读习惯,以确定改版方针,专业的数据分析让《佛山日报》2013年的发行量大幅度上升。除此之外,《佛山日报》还成立了读者数据库,包括读者的喜好、职业、消费习惯等资料。通过数据库和调查数据分析,报社可以高效灵活地对采写的内容进行决策,报社的新闻报道质量和读者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受众满意度从原来的不可见到现在的可见,给报业的采编人员提供了采写的方向,也施加了无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国内如佛山日报社已经实行了新的薪酬体系,考克指标不再是单纯的发稿量,而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采编人员的稿件质量、版面质量和工作态度决定,第二部分就由“读者满意度”所积累的数据决定。新方案的实行是报业采编人员面临的不小的挑战,而随着新媒体数据化的不断推广,以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这种薪酬制将成为主流。应合理运用自媒体平台记者在运营微博时,比普通人有一定的优势。由于经过身份认证的记者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还有新闻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因此,更容易获得粉丝,所发表的言论也更容易引起关注。借于身份的优势,记者要合理经营自媒体平台,拓展新闻传播的范围。由于自媒体平台是人际传播,相比报纸的大众传播,受众更能敞开心扉,减少了很多心理障碍。记者通过粉丝对一件事情的评论能够了解受众的立场和观点,以及受众还想了解到的相关内容。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记者能够明确新闻在哪~方面还需要跟进,有了深入挖掘的方向。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这也给记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怎样合理运用新媒体是记者需要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注意的问题。(一)去伪存真核实信息源面对新媒体,传统的把关方式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恶意造假的图文,像是采编人员寻找新闻线索中的陷阱,若要避开陷阱,采编人员就要对信息来源进行求证与核实,以职业素养进行过滤,去伪存真,才能确保消息的真实性。2013年8月3日,十多名赤膊男子披麻戴孝跪在路中央,面前的门板上抬着一具“尸体”,他们宣称城管打死人了。在网络上一条有关“武汉市江汉路城管打死人”的微博流传广泛,微博大呼城管无人性,发表取缔城管等言论,并配有事发现场的多张图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围观。随后,事件的内幕被网友一点点“扒开”,事故的“缘由”也水落石出,由于之前接连发生过多起城管暴力执法与商贩其冲突的事件,对于这件事网友全部倒向“被害者”的立场,对城管展开了声讨和谩骂。对于这类新闻事件,记者是必须要关注的,但专业记者不能像网民一样盲从站队,而要具备警惕性,对新闻事件进行求证。在这件事中,通过微博发帖人和他发布的图片来确认事件的可信度是介入新闻的第一步。《武汉晚报》在应对此次事件时就十分谨慎,首先在信源中心对这条信息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并发现了“假新闻”的蛛丝马迹。第一,通常在政府相关部门前请愿的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等,而此次事件中,跪在尸体旁边的都是赤膊上阵的青壮年。第二,虽然“死者”盖了白布,但是一只带着手表的手臂露了出来,经过验证,这只手表价值不菲。于是,报社派出了新闻110部的记者前往现场,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死者”在烈日下躺了几个小时后,竟然耐不住炎热的天气,站起来与披麻戴孝的人一同离去。果然,这是一起经人策划的闹剧。对于报纸的采编人员,这个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除了在网络上将事情的真相告知公众,在纸质版可以对事件的缘由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武汉晚报》第二天独家报道了此次事件,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引导舆论,做出一4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新闻的纵深感。在随后的追踪调查中,记者回访了事件的目击人、当事人,并发现类似此次的闹剧已经是第三次上演,已经给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困扰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新闻记者要具备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要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如事实关、政治关、文字关等,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而不是被微博所利用。(二)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引导媒体的职责除了发布信息,还有引导舆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意见表达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有一个意见领袖在高度上来引导受众,辨明是非,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我国有5亿网民,大部分网民都会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那么怎样利用新媒体来引导舆论成为报业采编人员的必修课。首先报业采编人员要承担起新闻道德解释和评论的任务。在微博时代,信息鱼目混珠,各种观点汇聚、发酵,此时报业不能被微博上的舆论动向牵绊,也不能自说白话,完全无视公众的声音,而要通过专业新闻主义精神进行公正客观地判断,然后对新闻反应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普世价值来引导舆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2012年7月22日正式开通,而在微博上的人民日报一反纸质版严肃传统的语言风格,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再加上报业多年积攒的信誉度,截止到2014年3月1日,人民日报的粉丝数已经超过1600万。人民日报官微实时更新的除了资讯信息,还有“微议录”和“人民微评”两个评论板块。其中微议录是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话题,粉丝通过留言发表意见,再由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挑选有代表性的观点整理成长微博,再对话题发表官方评论。如2月27日马云发表微博:打车软件让我妈打不到车,人民日报对这一现象发起微议录,通过对网友评论的整理又对此现象发表评论:科技别拉大人群距离。除了微议录,人民微评也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以贵阳“2.27”公交车放火案为例,事故发生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先后对.42.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事件的进展发了4条消息,并在事故发生第二天,事故原因调查清楚后,发表了“人民微评”:守护安全,你我有责。微博说:贵阳公交车放火案嫌疑人因个人恩怨迁怒社会,让无辜生命黯然逝去。无论有何隐情,以一己苦衷加害他人,都将遭受道德唾弃、法律严惩。每个公民,平等享有安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权利。守护公共安全,是幸福生活之基,也是国家和公民共同之责。①“2.27”公交车纵火案这种“报复社会型”犯罪在近年来时有发生,让公众恐慌,很多媒体都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多元化的解读,如贫富差距、社会断层、社会转型等,这些评论确实有道理,但是难免让公民陷入“个人恐怖主义”的恐惧中,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评论则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呼吁社会用微笑、关怀去温暖扭曲的心灵,这种呼吁比过度的解读更能安抚公众的情绪,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三)谨言慎行避免新闻伤害作为社交媒体,微博是很多人畅所欲言的地方,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爆料,大多信息都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观点,如果以新闻专业的角度审视,它们不能作为新闻。但这些信息却十分有煽动性,有些能够引来很多持相同观点的人的评论和转发,人多了,似乎也成为了不需要推敲的事实。但是如果专业的报业记者也被这样的情绪感染,再用专业的新闻武器指向某一当事人,无异于煽风点火,对新闻当事人造成新闻伤害。以2013年5月24日发生的“丁锦吴事件”为例。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我对埃及导游“亚瑟王”说:“实在对不起!”没想到吃惊得嘴里叨叨:“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的亚瑟王,返过头来安慰我说:“这不是你们是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又不能用水,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此条微博一发布,立刻引起众多网友转发j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的确是‘D-人民日报。新浪微博,2013年2月28日13:34.%空游无依,新浪微博,2013年5月24日23:06.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值得探讨和谴责的,但是在网络中,曾经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匿名发言的权利和勇气,道德上的优越感让他们可以毫无底线地谴责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而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网友们对丁锦吴进行了人肉搜索,并有人黑掉了丁锦吴所在学校的网页。尽管丁锦吴本人和家人都已经发表诚恳的道歉信,但是仍然有媒体记者对丁家采取“堵门式采访”,严重影响了丁家人的正常生活。媒体是社会的晾望者,“丁锦吴事件”只是一种现象的代表,媒体理应跳出事件本身,通过个案找到引发事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媒体应该对抗的是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引导受众,提醒一些人的过激行为,而不是推波助澜,把媒体的权利当成对抗一个初中生的武器。应顺应速读时代改良版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和频率高于报纸,为了将流失受众的目光重新定位到报纸上,很多报业开始改版。正如吸烟的人拿笔的时候也会做出吸烟的动作,读者在阅读报纸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找寻点击的按钮。很多报纸为了让受众的习惯能在报纸上延续,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像一张没有电线的电脑屏幕。而这也正是报纸顺应时代的演变,是报纸编辑们数字化思维的体现。从2003年《独立报》改为小版之后,互联网的印记随处可寻,2007年6月创刊的《星期天独立报》的核心理念就是:将互联网的阅读经验全面向报纸转移。那么新媒体时代,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在报纸上如何体现?通过对国内外的报纸版面分析,可分为四个方面。(一)重视头版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决定读者选择报纸的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报纸的名气、自己一直的购买习惯和报纸的头版。由此可见头版对于一份报纸的重要性,头版决定了读者对一份报纸的价值判断。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冷媒体横行的时代,对于报刊来说,以图片为代表的冷媒介已经打败了以文字为代表的热媒介,起码对于适应了网络传播的人来说,图片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为满足速读时代读者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都市类报纸的头版都以“头条+导读+图片”的形式呈现,其中对读者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就是图片,因此头版图片新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报纸的发行量。如《京华时报》在头版用超过一半的篇幅来展现头条新闻,让报纸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精美杂志,让读者有物超所值的满足感。(详见图3)国外许多大报改成小报的同时,也将头版做了较大的变化。如《独立报》、《星期天独立报》,每一期都在头版上印上精美的大幅照片,不但吸引人的目光,还展现出强烈的冲击力。(详见图4)(二)重视导读的作用几年前,欧洲各大报纸都掀起了一轮改版热潮,包括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报也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不得不重金聘请设计师,花上六七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给报纸改版。为英国《观察家报》设计版型的著名设计师马里奥认为:“导读的设计是改版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他的领导下,这张1791年创办的传统报纸因为新的设计重获了春天,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它有一个明晰的导航,其次就是文章更有层次感。在我国,报纸的编辑也越来越注重导读的设计和作用,纵览我国报刊,不难发现头版上越来越醒目的导读设计。导读不仅有引导阅读的功能还能丰富页面,吸引受众。今天的读者不需要采编人员告诉他们每个版面都有什么信息,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应该到哪个版面去找。版面的导读设计以特有的直观、快捷的特性,适应了读者的需要。随着报纸版面的增加,报纸的导读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头版上的导读,不.4气.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仅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也是决定受众是否选择报纸的重要因素。如《南方都市报》的头版整版都是导读和图片,醒目直观地呈现了内容的精华。《科技日报》的头版左侧设有“为你导读”专栏和“供您速览”专栏,这成为了头版与内页的一条通道。《北京青年报》的头版只刊登新闻的标题和图片,简洁明了,受众能够迅速判断这份报纸是否值得购买。(详见图5)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报纸,越来越重视版面的导读功能,对导读的强调甚至超过对版面美化的强调,这是版面设计理念由传者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变的又一体现。然而,目前一些报纸的导读设计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以导读设计较大的随意性最为常见。笔者认为,版面的导读设计应力求保持导读栏的位置、形式、大小要相对稳定,若读者需要,风格一致的导读栏可以方便地剪制成报纸“索引”以备日后查阅,使报纸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更充分地发挥纸质媒介所特有的永久保留、方便查阅的传统优势。(三)重视图片和图解的作用除了头版的海报化设计,报纸中的图片数量在近些年也成倍地增长。英国的《太阳报》有l/2的面积都被图片占据,而剩下的1/2中,标题和文字各占一半,也就是说,文字在这份报纸上,只有l/4的表达权。国外报纸的文字越来越少,图片和表格则被不断强化,目的就是让读者一眼扫过,就能以最直观的形式获取一46—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到最主要的信息。但是并不是说图片的效果好就能随便放大,肆意乱用,只有通过美学对版面进行设计和表达,才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许多欧洲国家的报纸十分注重版面的美感,专门有负责报纸设计的艺术总监,舒适的阅读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星期天独立报》的艺术总监科林·威尔森科林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运用设计,准确表达新闻策划的例子。那是报社的摄影记者拍摄到的枪击案现场照片,通常来讲这种照片十分宝贵,如果放在头版一定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但是考虑到血腥的照片将会给放假的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于是编辑们放弃了在封面上运用刺激醒目的照片,而是采用了比较柔和的图片,在头版做了导读,并在内页以图解的方式讲述了案件发生的过程。科林表示,人性化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吸引人眼球不是使用图片的唯一目的,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和感受,才是运用图片的最高境界。图解和图像的合理使用,可以解放累赘的文字,还能增加读者的阅读享受。《星期天独立报》改版第一天的96个版面上,一共有45个图解,平均每个版面就有2个图解。图解能够帮助读者直观清晰地了解新闻中涉及到的数据,一张好的图表更能体现出文字难以表达的含义,深受读者的欢迎,也更加具有新媒体的气息。“3.1”暴力事件后,全国两会召开,代表们在会前为在事件中逝去的民众默哀。《京华时报》以《首为为民众默哀体现尊重生命》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并用图解,详细直观地展现了下半旗所涉及到的知识,不仅直观易懂,还让人印象深刻。并且界面呈黑白色,更显庄严肃穆,仿佛读者也参加了哀悼仪式,表现出了报纸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详见图6)除了图解的使用,一些插画和漫画也可以起到文字和一般图片表达不出的震撼力。据科林·威尔森介绍,曾经有位记者在战争前线被杀害,《星期日独立报》就采用一幅漫画来解说事件,漫画描绘的是一名记者拿着照相机对准正在瞄向他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枪口。“漫画的效果能让读者更加清晰了解事件的现场。”巧妙地设计图解或表格,可以让读者更简单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原本复杂的故事,或是一张图片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说明的故事,利用图表和设计可以让读者在一两分钟就明白事情的始末。而报纸上的图表和数据,也会让读者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过程。(四)重视读者创造的内容曾经辉煌百年的《泰晤士报》之所以成为是英国的守望者,是因为它有一个匿名的精英社区和一个实名的读者来信。两部分被编辑巧妙地安排成对页,一面是国家价值的守望,一面是草根民意的表达。《泰晤士报》的读者来信一直是报纸最受欢迎的部分,这部分一直由报社的总编辑把关。在我国,《新京报》也将读者来信与报纸评论员文章放在一个版面,有问有答,规整严谨。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旧媒体的渠道,旧媒体是新媒体的内容,很多编辑为了增强报网互动,让新媒体成为旧媒体的内容,在报纸上专门开设专栏刊载读者的微博,如《中国石油报》专门开设了《纸上微博》栏目,栏目的话题由编辑向网友征集并归纳整理,然后将确定的话题通过网友的投票排出发布顺序,最后将有代表性的微博刊登在报纸上,一个栏目实现了报网深层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期待,拉进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本章小结新媒体时代,是受众选择媒体的时代,如果报业不想被社会的主流淘汰,那么就要顺势拥抱新媒体,并合理利用新媒体来发展自己。首先报业采编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战略思想,明确新媒体势头的不可逆转性,面对现实,从容应战才是明智之举。而作为采编人员的首领,报社的领导应该在思想上更加明确新媒体的特殊性,不能用办报的思维来办新媒体。同时,要放开眼界,以开放性的视角发展新媒体,通过报网融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第三章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的重塑之路其次在组织上,报社药味采编人员搭建新媒体共享平台,即全媒体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是报社报必然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报业采编人员要明确平台之上的分工方式与工作流程,才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最后,有了基础的条件,接下来报业采编人员在业务上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提高。报业记者由于传统工作模式,时间较为宽裕,所以当下与新媒体抢新闻就成为了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记者提高现场生产新闻的能力和效率,在新闻现场头脑灵活,思维清晰,敢说话,说准话。通讯的发展,让视频新闻成了新闻再现的首选,报业记者应该提高拍摄视频的能力。当报业的采编人员向新媒体记者转变的时候,要掌握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来发展自己。由于采编人员大多已经可以熟练使用自媒体平台,因此本章主要论述了在使用自媒体平台时,采编人员应该注意的问题,分别是对于网络言论的良莠不齐,记者要运用专业新闻主义精神去伪存真,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还有要利用记者的认证身份,在自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引导;记者在发布言论时要谨言慎行,避免造成新闻伤害;记者要注重自媒体的运营,杜绝假新闻的传播。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报业采编人员要用开放的视野,数字化的思维办报。可以借鉴国外大报应对新媒体的改版策略,如通过增加图片和图解的方式来增强可读性,重视头版的设计以吸引读者,强化导读的作用方便读者的阅读等。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系列报之一,于1997年成立,报刊定位是面向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的综合类日报。《南方都市报》能够从创办之初的小报成功转身为一张“对社会负责”的大报,并能够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都市类报纸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新闻质量的高标准、深度报道的高品位以及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和永葆青春的采编团队。第一节《南方都市报》新媒体转型简况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南都报实行“南都,无处不在”的发展理念,在2009年提出了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战略思路,通过几年的建设,南都集团已经拥有《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南都娱乐》、《风尚周报》、《云南信息报》、《中国财富》、《M工T科技创业》等7家报刊,以及南都网、奥一网、凯迪网、腾讯·大粤网、南都官方微信群、南都视点等6大跨媒体平台。此时的南都,生产目标从“出报”变为“数字化产品”,从“围绕品牌理念打造”到“围绕用户需求打造”;新闻生产,从“静态的、有截稿时间的报道模式”到“全年后动态报道模式”,从“新闻资源的一次使用”到“快速共享和多次利用”;发行方式,从“以城市投递”到“以互联网、移动网络、广电、户外以及平面媒体相融合的传播方式”。南都数字化的触角从单媒介向多媒介延伸,通过多渠道、多终端的输出,南都采编人员的报道呈现在不同的介质和终端上。在报纸上推出“网眼”版、主页版(南都全媒体的橱窗)、顺德读本的“微新闻”、3D报纸以及即将推出的“微博”版;延伸在南都网上的“PDF版、电子报、电子杂志形态的数字报精华版、邮件版南都新闻”;延伸到手机终端的“彩信版《南方都市报》手机报、基于iPhone+iPad、 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操作系统的手机客户端上的综合型新闻产品、南都视点生活播报”;延伸到广电传播制作平台的“南都视点直播广东”;依托于户外屏的“南都视点联播网”,延伸到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个官方微博“南都全媒体集群、《南方都市报》、南都评论、南都吃喝玩乐、南都视觉、南都全娱乐、南都网络问政”:2011年月成立南都音视频制作部,实现图文信息的音视频数字化生产规模化、常态化。上述这些新产品是基于《南方都市报》报纸、却又拥有了远超过《南方都市报》报纸的体验:更新,更精致,更互联网,更具从新闻到资讯、从阅读到使用与体验、从内容到营销到广告的延展性。④南都全媒体平台之中,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是最核心的部分,既是全媒体组织的中心枢纽,又是指挥部。之所以称之为集散中心,是因为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开放性的。所有记者采集的新闻都要传送到集散中心,采编人员也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色在集散中心寻找资源,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随着全媒体平台打造与完善,采编人员的工作流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常采编人员采集的稿件素材以及公众爆料的线索都会进入全媒体内容编审平台,通过审核后进入中央数据库。然后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和用户的不同需求,采编人员在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加工,最后发布到相应的媒介终端。无论在传统报纸、南都网、数字报、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板电脑或是LED显示屏上,受众都能够看到南都的新闻。第二节《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挑战的办法南都网2007年8月10日上线运行,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都全媒体集群的官方站和数字业务主平台,2012年通过改版,南都网打破传统门户网站固有的浏览模式,采用更符合用户阅读的Metro、瀑布流风格,全兼容PC、移动端的浏览需求,为用户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I庄慎之,《南都全媒体集群十大动作》,《南方传媒研究》[J],2011年第29期,5l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增强视觉冲击力同样作为都市报的数字网,笔者认为南都的特色主要在于图片和视频。南都网的图片频道中,图刊、感光度和亿像素都是顺应时代,符合当下受众阅读习惯和审美习惯的图片。图刊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近发生的,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以图解的形式呈现。这种新闻的展现方式较长篇累牍的文字更直观易懂,也更具审美性,能够勾起受众的好奇心,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尤其是对于一些数字的表达,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示,很容易被人理解,并且留有深刻印象。如2014年两会期间,图干U做了一系列关于两会的图刊,成为“两会数图汇”专题。其中“两会圈圈看”,记者按照按照代表、委员们的身份、群体,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圈子”,如老总、市长、正要、文艺、基层等圈子,然后在不同的圈子里观察他们传达的民意,并提炼出代表们发言的关键词,如雾霾、转基因、±地流转、计划生育等,以展现他们发言的个性和共性。这样的展示既有发言人的头像又有他们的言论,形式新颖,并且将同一行业代表们“圈”起来,好像读者也在两会各个会议室的现场听“明星们”发言,有身临其境之感。(详见图7)懑簇黧瀚灞黻霞瓣强:睦碑兜!叠子三亚覆走管瀚型£现矗行囊rZ卧.%自辩ge鞠.H点:垃勰剿三黼搋黜没船¨酸毫均B吐§黜子太力iI{.吃}三嚣豆黝口赫.自沣山:硅l嘲jH蕊Z$sm!样0&猕§*Z篁r脯i亿马小哥:列翻:毫i§.0置ne臻!龇g§蠢墒立:矸孵鼍毹晰簖在t茳蛆t}辨mt耻立皇'-e秆^阍蝌}幺窿羽庠碍五.《开i馒删{鞋嘞境一髓幕丑菇自强弹§置e土储出.R再妍7—卟珥叠.盅姻抨醑’j韶’髓茧鼠:瑾粥曩与}束丹丹:氍;^车£蠼E∞90^R.A;窿十n&矗。担;a^#}∞%图7:南都网.图刊.两会圈圈看图片频道中的感光度为受众提供了及其丰富的图片新闻,并且通过新颖的视角来解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感光度频道下设现场、专题、拍客、影像实验室、 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视野、摄影师等栏目。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和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笔者认为南都图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选题角度特别,能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和社会中的特殊人群,每一张图片都如同讲述一个故事,发挥出了图片新闻的传播效果。2014年1月28日,广东省首个婴儿安全岛在广州市福利院设立,不到一个半月,安全岛就接收了将近200个弃婴。南都记者进入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用镜头记录了被遗弃小孩在福利院的童年生活。记者抓拍到不同残疾的孩子在生活中的“常态”,并用文字介绍了孩子的基本信息,让人心生怜悯。图片频道中的亿像素也是南都最有特色的栏目之一。在这里,南都向读者们展示了像素高达数十亿的高清全景图片,一张图360。展现了新闻现场,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通过图片的无限放大,可以看到详尽的细节,给人十分享受的视觉体验。在南都视频中,主要有全新闻、全评论、全娱乐、全生活、南都公众论坛。全新闻中,南都记者化身为摄像,用镜头记录新闻现场的点滴。在新闻老友记中,南都的编辑们时常化身为意见领袖,在某专题中谈经验,讲见解。在南都会客厅中,会有业界权威为受众答疑解惑。在全新闻板块中,记者们还时常策划一些专题,如“寻找最美邻居”系列,通过每个人物的不同生活,展现生活中最朴实的真善美。南都记者善于捕捉社会中的小人物,真实地展现生活,诉说民意。在全评论和全娱乐频道,南都评论和南都娱乐的记者们也常常化身为视频的评论员和主持人,并且自己担当制片人,策划一个个时下流行的专题。虽然表现的形式丰富了,但是锐利的语言和观点依然不减。南都网十分重视和网友们的互动,南都网空间是专门为用户设置的,能够自由发言、爆料、设置选题的平台,并设有很多PK平台,激发用户的参与性。新闻采编人员也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新闻线索,了解受众关心的话题和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并能分析舆论动向,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写新闻或发表评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加强深度报道《南方都市报》从创刊便开始重视深度报道,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试探,《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一)在选题方面放开眼界关注民生《南方都市报》在深度报道上,力图选题的多元化。《追踪三聚氰胺》、《活着艾滋病毒感染者田喜的23年人生》、《永州“上访妈妈”唐惹案:幼女母亲被劳教一年半》、《“蜂巢”人生》、《瘦肉精的利益江湖》⋯⋯《南方都市报》的选题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给读者呈现出多样的社会,同时也起到了社会监督作用。《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将“报道背后引发的思考”作为选题的首要宗旨,力图对社会进步起推进作用。例如在时政报道中,《南方都市报》总是从能够对社会和人民起到一定的影响的,或带有争议性或有创新性的政论的角度切入;在社会报道中,同样关注事件背后所引发的思考,如2010年9月15日的《燃烧的真相》,从暴力强迁的野蛮执法角度切入,探究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平衡点。2011年2月23日的《被出租的童年河南太康乞童血链调查》从小乞丐的悲惨遭遇这个侧面映射出人们道德的缺失、人性的泯灭以及生命的无奈。除了关注弱势群体,《南方都市报》也将目光转向平民,不但能展现他们的生活情感,还能在喜怒哀乐中解读出普通人内心的世界和独白。纵观近些年《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沉重话题的比例降低,整体风格从严肃过度到了平和,更接地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二)在写作方面力求客观理性透过《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写作语言,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客观。这是所有的记者都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客观就是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不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不得有暗示性的 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文字,不得有记者主观的判断和结论。从《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中可以看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采访了事件的主要人物,还采访了很多相关人物,在写作中从不一面之词,而是充分给不同立场和身份的人说话的机会,保证报道公正客观。其次是理性。对于一些影响重大的社会新闻,在指出存在的问题后同样对事件之后的妥善处理报以希望。不煽情,不动怒,在内容上不炒作,重点在于对事件的思考。当一些报刊报道重大社会新闻存在不妥之处时,《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会弥补它们的失当,在报道事件的基本信息的同时,引导受众对事件背后进行思考。这也一直是《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宗旨。三、拓展新闻评论评论一直在《南方都市报》占有重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改版革新,如今的评论在政治上,更加民主化;在经济上,更加市场化;在文化上,更加多元化;在社会上,更加自主化。南都评论之所以能在众多媒体中成功树立起权位的评论品牌,笔者认为离不开南都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南都评论的成功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几点。(一)评论形式多样化2006年,《南方都市报》改版后,将评论分为社论和个论/众论两个版面,其中社论代表言论版机构的发言,对于新闻时事表明立场发表观点,具有庄重精炼的风格。社论版又分为短街谈、社论等不同类别,展现出评论形式和内容的多样。个论和众论分别代表行业精英和民间群众的发言,其中个论类似个人专栏,作者通常是学者或报纸的评论员,通过不同行业精英的专业观点来对事实进行评论,更具有专业性和说服力。众评版则搜集了民众的声音,其中来自网络的声音占有很大比例,如微博、来论、e周板块,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网友们的声音。通过版面的划分和整合,南都评论成功汇聚了各方的声音,聚集了各方的智慧,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又扩大了受众群,彰显了南都独特的认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知价值以及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二)站在高处看问题考虑到我国现有国情,采编人员不得不受到新闻管制,虽然在管制下,很多言论不能发表,但是如果能够超越管制,也就是说站得高一点望得远一点,其实话语权依然有不小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其他报业都深感无话可说时,《南方都市报》依然能够讲出给人启示的道理。南都资深评论员李海华说,评论要做到三点,一是代言,二是表达,三是认知。“代言”就是说出读者想说的话,一般是越犀利越大胆越好,只有犀利大胆读起来才痛快;“表达”与“代言”相比更强调自我,说出采编人员自己想说的话;“认知”是南都评论将来正在大力培育的新品种。在南都看来,评论不仅要给读者分析新闻的意义,还要帮助读者拓宽眼界,让读者通过评论能够领悟到更多的道理。(三)选题平民化时效性强在这个各行各业越来越专业化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被归为外行,在很多问题上都需要向人学习和请教,上到宏观的政治决策和国际形势,下到细微的饮食男女,都是评论员的触角需要延伸的地方。南都评论的选题在近些年愈发广泛,涉猎到政治、经济、环境、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并且除了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还对其他报干U或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提出独家视点。除此之外,南都评论的选题还体现出平民化和时效性的特点。平民化体现在选题上贴近民生,对与平民利益最相关,平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问题进行评论,并从群众的立场,以群众的视角进行解读。时效性表现在“因时而评”,“合时而著”。不像某些主流媒体专门对重要会议进行评论,南都的评论对象大多是时下最新发生的新闻。南都评论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基本在一两天之内,具有时新性,能够对同期的新闻报道进行相应的评论,让受众更了解。(四)监督性强批评为主 第四章案例分析:《南方都市报》采编人员迎接新媒体挑战的策略作为“负责任的大报”,在大转型的时代,《南方都市报》更是坚持了报纸应当承担的监督义务,时刻为群众监督这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和社会,深得民心。南都通常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弊端发表针砭时弊的观点,除了做到了监督的义务,还会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由于近些年为我国新闻制度的改革,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言论也有了一些束缚,但是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南都虽然在言语上更显慈眉善目,但是真知灼见的主张却没少提,同样进到了社会嘹望者和监督者的义务,值得业界学习。本章小结《南方都市报》创办时是一张年轻的小报,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张主流大报,历经了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南都今天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从创办之初到现在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响亮口号,如“改变使人进步”、“主流就是力量”、“成熟源自责任”、“品牌决定价值”,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这张报纸的旺盛的生命力,无穷尽的创新意识以及不甘于平庸的卓越精神。在新媒体时代,《南方都市报》将触角伸向了各种新媒介。并充分利用媒介前沿的新技术,将新闻当成艺术品一样精心地制作、策划,让受众在阅读新闻的同时,还能得到视觉的享受。《南方都市报》成功的原因也离不开对深度报道的高品位和对独家观点的高度重视。深度报道始终是《南方都市报》的品牌,由于南都立足于社会,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立意,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是南都的核心竞争力,永不过时。《南方都市报》的独家评论立足于对重大社会现象和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进行理性解读,专业化的视角和独家的真知灼见让《南方都市报》成为受众所依赖的意见领袖,为公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方都市报》在应对新媒体的成功经验1.全力拥抱新媒体2.充分发挥报业优长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也因此获得了成功,值得所有报业采编人员学习。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在新媒体时代,报业经过十年寒冬期的艰难探索,在磕磕绊绊中匍匐爬行,却也总结出经验,看到了光明。报业在新媒体时代必将不会以“纸”单打独斗,而将以全媒体平台的建设作为后备与羽翼,凭借传统媒体最老军师的谋略赢得天下。一、新媒体时代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的挑战挑战一新媒体技术要求报业采编人员成为多面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再一次验证了“媒介即讯息”的真理性,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新闻标准重新被界定,新闻的特点也被刻上了技术的印记。报业采编人员若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拥抱新媒体,并将其为我所用,成为多面手,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的需要。挑战二新媒体时代让报业采编人员的不再独享特权新媒体的发展,让曾经独揽采编大全的报业的特权不再。越来越多的公民记者热衷于与专业记者争抢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快感,记者的专业职位受到挑战。不仅如此,报业议程设置和把关特权再次让位于受众,在网络空间,议程设置是谁愿意的问题,而把关也成了一个无处安放的职位,能把关的只有受众自己。匿名的网络空间给了曾经沉默的螺旋讲话的勇气,而他们的话并不是全部中听。挑战三新媒体时代报业采编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由于报纸的转企改制,进入市场的报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新闻的底线不断下降,为了追逐眼球效应,热炒“三俗”内容的报纸不在少数。而近些年,不断出现的记者沦陪的消息更是让读者对报业的印象减分,因为个别人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律导致了报业公信力的下降。 结论二、新媒体时代给报业采编人员带来的机遇只要报业利用好机遇,有战略有谋划依然可以华丽转身。办法一搭建全媒体平台,为采编人员创造新的工作条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让报业收益,报业可以通过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将各种形态的媒体融合于一体,并以优质的员工、专业的素质形成合力,以强大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争夺市场。办法二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传播效果全媒体平台上给了记者施展能力,挖掘潜力的机会,文字记者要想新媒体记者转变,就要掌握“十八般武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视频新闻将会越来越重要,而视频新闻的优势也足以弥补文字的缺憾,因此,文字记者要具备拍摄视频和拍好视频的能力。除此之外,数据库的建设也给了报业采编人员进一步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喜好的机会。办法三合理运营自媒体平台拓展传播范围目前已经发展成熟的自媒体平台也是报业从业人员的重要信息来源。记者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与受众一对一的沟通,通过受众的留言了解新闻应该跟进的方向。不过,自媒体是把双刃剑,报业采编人员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合理谨慎。网络上爆料的新闻真实性值得推敲,需要记者进行实地求证,若随意转发,可能造成更大的舆论误导。报业不会消亡,也许“纸”媒介会更加小众化的存在,但是报业作为全媒体平台的核心,它的内容生产能力将是宣战的武器。只要报业从业人员能够拥抱新媒体,充分利用新技术,并在全媒体平台上形成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新媒体时代的话语权依然属于纸媒,报业的春天也会更早到来。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作[1]王正鹏,《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2]石磊,《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3]麦尚文,《全媒体融合模式研究一中国报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4]范东升等,《拯救报纸》[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3月.[5]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1月.[6]李鹏,《媒聚变——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7]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8]黄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M],浙江大学出版社,20lO年9月.[9]杨兴锋,《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二辑)》[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杨兴锋,江艺平等,《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3月.[11](美)莱特尔著,宋铁军译等,《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12](美)布鲁克斯等著,李静滢、刘英凯译,《编辑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八版.[13](美)里奇著,钟新等主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1(第六版) 参考文献[14]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1月.[15]正声文化,《做有思想的新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5月.[16]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四版.[17](美)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18](加)洛根著,何道宽译,《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19](美)詹金斯著,杜永明译,《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20](美)迈耶著,张卫平译,《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M],新华出版社,2007年9月.[21]ElisabetllNoelle-Neuma1111.TheSpiralofSilence[M].CIlicago:UIlivers时ofC硒cagoPress,1984:5.论文[22]王小波,《以“深”取胜一一新媒体时代都市类报纸的生存之道》,[J],《中国出版》2009年9月下.[23]施疑,《谈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采.写.编》[J],2012第二期.[24]苏永华,《“弃纸上网”:面临考验的报业转型之旅》,《新闻前哨》[J],2010年第三期.[25]张锋,《报网融合全媒体时代新挑战》,[J],《军事记者》20lO年8月下.[26]陈玉霞,《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地位的转变》《新闻前哨》[J],2010年第一期。[27]梁磊,《浅析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岁月》[J],2012年第五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8]魏佳,《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新特征》,《新闻爱好者》[J],2009年6月.[29]李照,《论微博时代职业记者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年3月.[30]邓香莲、张卫,《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国民传统阅读时间的变化—基于上海市民阅读现状的实证研究(二)》,《科技与出版》[J],2012年第2期.[31]王华荣,《报纸导读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年11月.[32]姜卫玲陈长松,《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其社会影响》,《新闻战线》川,2们1年第ll期.唐学良,‘全媒体下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与研究》,《科技视界》fJl,2013年第22期.[33]JamesCarey:”ThepressandthePublicDiscourse.”CenterMagazine2l[J](March/Aprill987):p.11.学位论文[34]龚鑫,《媒介接近权与议程设置的转化——以“华南虎事件”为例》,东北师范大学,2009. 致谢致谢在顺利完成论文的这一刻,我最要感谢的人是我的导师郑亚楠教授。在漫长的撰写论文的一年中,郑老师从起初的选题到最终的定稿阶段,无不面面俱到,耐心讲解。繁忙的工作,众多的学生,疲惫的身体,都没有让郑老师对论文有丝毫的怠慢。她对于知识严谨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是值得我学习的,她给予我的关照与鼓励同样是我求学路上的明灯,永远铭记心头,指引我前行。在黑龙江大学求学的三年中,刘少文老师、朱伟光老师、姜德峰老师、崔德群老师也给予了我谆谆的教诲,让我更加着迷于传媒行业。是你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了解了传媒,喜欢上传媒,并下决心此生奉献于传媒。再次感谢我的老师们,你们不仅是我求学的路上的导师,也是我人生的道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你们在这三年中的日夜陪伴,让我不再孤单,是这个集体团结向上的力量,给了我无尽的正能量。感谢我的家人,在20多年中,给了我无尽的关爱和温暖,包容和理解我的选择,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回首三年的研究生时光,那么多美好的瞬间都是值得我珍藏的回忆。最后再次感谢这三年中曾经帮助过我给过我快乐的人们,是你们让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婆盍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黜姗始寺咿揖吼咖“∥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蕉堑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哥嘿7签字日期:≥州年(.月c幺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导师签名:却夏坼签字日期:列仟岁月‘如日电话:邮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