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

ID:33876104

大小:37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1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_第1页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_第2页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_第3页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_第4页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精校解析 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北京市昌平区2017年高考二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废井田B.均田令C.坊市制D.免役法【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咸阳”是④的都城,可以判读出④是秦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其中经济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故A项正确;B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是宋朝的状况,排除;D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图中“咸阳”是④的都城,判断出是秦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2.汉武帝时期,史官司马迁写《史记》

2、没有将孔子的事迹归入记载个人历史的“列传”,而是将其抬高一级,升格为诸侯,作为“世家”来记载。与之相关的背景是A.司马迁记史不严谨B.孔子被追封为诸侯C.儒家思想受到重视D.汉武帝最崇拜孔子【答案】C【解析】题干中司马迁将孔子的地位抬高一级,说明对孔子及其思想地位的认可,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可知儒家思想受到重视后,孔子的地位提高了,故选C。3.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

3、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A.造纸术的革新B.雕版印刷的普及C.活字印刷的推广D.科举取士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来看,“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应当是活字印刷的推广。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变化与造纸术的革新无关,排除A项;隋唐时期已出现雕版印刷术,并开始科举取仕,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B、D项。4.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

4、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①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②晋商活动范围广泛③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④晋商文化影响至今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看不出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故①错误。根据题干“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可以看出晋商活动范围广泛,故②正确。长途贩运贸易在清朝之前已经出现,故③错误。根据题干“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

5、、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可以看出晋商文化影响至今,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5.19世纪60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办淮军,后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此人(  )A.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B.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C.固守传统观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D.提出了伸民权、开议会的主张【答案】B【解析】李鸿章参组织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轮船招商局,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故B项正确;A是林则徐;C是顽固派

6、代表;D是梁启超思想。6.《上海乡土志》记载“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该记载反映了①列强入侵带来文化影响②上海电车的发展变化③作者对电灯的赞美之情④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电灯来自西方租界,电车也是由西方传入的,这些都属于列强入侵带来的影响;材料中涉及到上海电车的产生和发展,从开始有电车到后来出现无轨电车;从材料中“晚间照耀,无异白昼,

7、颇便行人”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电灯的使用大有好处,有赞美之情。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光绪年间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是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排除含有④的B、C、D项。【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晚清时期,因此“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说法错误,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7.“凡举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该文最有可能刊登在A.《时务报》B.《中

8、外纪闻》C.《民报》D.《青年杂志》【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科学法则”“一尊理性”来看,作者提倡科学精神,尊重自然科学法则,属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的内容,因此该文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