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

ID:34154824

大小:3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_第1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_第2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_第3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_第4页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背景下的评价方式再思考《历史与社会》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教材的编排打破了纯知识的框架,更注重人文色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2004年,宁波市决定在初三《历史与社会》中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这无疑给学生们注上了一枚兴奋剂。开卷考试能减少死记硬背,避免学生“沉入题海”,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作为一名2003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也庆幸,正好赶上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没有旧教材的束缚,一开始接受的就是新课程

2、的理念。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在我们这代多么期盼的开卷考终于在我的学生这代实行了。“终于从苦背中解放出来了”,这是令多少人欢欣鼓舞的改革。可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了以下几个事件:事件一:初二年级有一学生小A,不爱学习,品行较差,所幸,智力尚可。上课不乐意认真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也从来不按时交作业。问及:“你这样能行吗?”一番孜孜不倦的教悔后,得到他一句不屑一故的回答:“反正是开卷考。放心,到时候我肯定能找到。”老师谔然。事件二:初三年级有一学生小B,学习态度认真,初一、初二该科目考试成绩均优秀,可是到了初三《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

3、的科目一综合、要开卷的内容一增多,就溃不成军,遇到综合题不知道从何下手。问及缘由:“内容实在太多,我来不及翻书了。”事件三:一次,当我给初二的学生上《京杭大运河》这块内容时候,顺带提及了古运河流经了今天的哪些省级行政区划,由于八年级教材未附带《中国政区图》,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反应不过来,更别提这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简称了。这种情况再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回想我初中时候的社会考试,全是闭卷的,那时候对于地图的内容大家都是捻熟于心,似乎一闭上眼,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张张地图。事件四:一日,碰到了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笑问:“你们现在初中的历史是怎么在教

4、的呀?现在进来的学生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最基本的朝代顺序都不知道……”6于是:不禁让我困惑,目前的开卷真的有益?该好好反思四年来走过的路了。开卷倡导之初多令我们兴奋,可是,现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卷考似乎令学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历史与社会》的地位下降了,学生们的眼里只有语、数、外和科学。对于《历史与社会》,天真得以为实行开卷考了,就不用背了,考试一定很容易。开卷嘛!到时把书本带上,书中都有答案,翻翻书而已。于是,在平时上课时,就不认真听讲,认为在考试前,只要把重点划一下。到考试时,只要根据题目一题一题在书中找到答案,抄到卷

5、子上就行了。出现类似于小A的情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造成学生的在初一、初二的学习中基础知识不扎实。而现在初三开卷考的试题都是提供一定的背景需联系实际的题目,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于是,象小B一样的学生就多了。失误表现在:1、直接从书中找题。有的同学出于侥幸心理,平时不认真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不扎实,考试时把所有的资料都带入考场,恨不得马上能长出“三头六臂”,守着一大堆资料左右开弓,结果抱怨时间不够用。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这主要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不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缺乏对题

6、目的完整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有些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发挥的题目,答案不在课本中,他们就会束手无策,缺少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只是围绕课本就事论事。另外,由于忽视知识的记忆,结果,连基本的基础知识也没法掌握。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类似那位高中老师说的情况,那么,初中的《历史与社会》不是白学了吗?这样的“开卷”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是不是该考虑下以更有效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评价。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

7、的命根。”学生都是看只中分数,这种现象是教育的悲哀。它与我国的评价方法也不无关系。过去一次性的期末考试,助长了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倾向。因此,良好的评价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科良性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于是,我想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多元化的方式给予评价?6虽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为激励与调控;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转向多元;评价内容应从过分倚重学科的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转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模

8、式应从过分注重量化转为量与质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①在考试形式上,虽采用了开卷考试的形式,但在操作上则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的考核,使得很多学生只重视孤注一掷的卷面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