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贵瑞研究员

于贵瑞研究员

ID:34470625

大小:473.39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06

于贵瑞研究员_第1页
于贵瑞研究员_第2页
于贵瑞研究员_第3页
于贵瑞研究员_第4页
于贵瑞研究员_第5页
资源描述:

《于贵瑞研究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团队项目成员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创新团队成员简介于贵瑞研究员于贵瑞,博士,1959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资助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气象局科技技术委员会成员、国家基金委评审专家、日本生态学会和农业气象学会会员、AsiaFLUX执委会委员等职务,同时担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资源科学》

2、编委。于贵瑞研究员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学、农业系统工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内的水分运动、植物的气孔行为和蒸腾-光合作用的统合模型开发等研究工作。近年来重点开展植物光合作用与水分利用的生理生态、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氮水循环、农田与森林生态系统碳水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于贵瑞研究员在过去几年来主持或合作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相关研究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他主持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为推动我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和生态信息科学和数据共享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团队项目成员中国

3、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陈镜明教授陈镜明教授1982年获南京气象学院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里丁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加拿大遥感中心高级研究员,加拿大约克大学、渥太华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正教授,兼任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和地球系统科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专家顾问委员。他在2004当选为加拿大高级科研主席,2006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的工作着重于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在理解、保护环境进程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是在国际上被认为最

4、早从事定量遥感的科学家之一。他开发了用于卫星图像处理的先进的几何光学4-尺度模式,解决了植物冠层结构及其阴影对光学信号的影响。建立了概念和实用计算上都有创新的多次散射方案,并发展了高光谱5尺度模型。这些模型对于未来卫星传感器的研究和星载机载图象分析都是行之有效的工具。他和他的同事利用卫星传感器、模式和单点资料,发展了地面碳循环监测系统,在加拿大得到重视,也得到了国际上广泛承认。发展了基于卫星遥感定量确定陆地碳汇源大小和变化的综合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模型,首次计算了1800年以来加拿大森林的碳平衡,证明了加拿大森林近十年来是碳汇,其研究结果对制定加拿大国家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及其他相关的政策产

5、生了影响。他还解决了常用的光合作用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发明了新的时空尺度转换方案,并应用于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进行生态系统模拟。他发明了观测叶面积指数的光学仪器TRAC,该仪器在观测植被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已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2000年他荣获加拿大航天航空协会Alouette奖,该奖为该协会的最高荣誉奖之一。1998及2001年他两度获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地学界突出贡献奖,2000年获安大略省长杰出科研奖。他在专业杂志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收录,已被引用2000多次。2团队项目成员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李胜功研究员李胜功研究员1986年在内蒙古林学院(

6、现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现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自然地理硕士学位,2001年在日本筑波大学生物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在1989-1997年间,曾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在2001-2006年间,曾先后在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任项目特别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资格。作为访问学者,曾先后多次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蒙古等国进行工作访问。过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陆地

7、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的同位素定量解析。现在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利用微气象的涡度协方差技术和同位素水文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东北亚季风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及其与蒸散的耦合机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与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之间的关系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18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参加编辑出版专著3部。作为获奖者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