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

ID:34498475

大小:50.4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3-07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_第1页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_第2页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_第3页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_第4页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孙绍振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危害之烈,耗时之久,一代又一代青春投入之大,收益之微,不能不令人哀叹。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对课文感到“一望而知”,教师在学生已知的话语上纠缠不休,甚至人为制造混乱,教者殚精竭虑,学者费神无补,积弊之深,百年未变。虽然多年来教学改革五花八门,花样翻新,然未能改变“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普遍抱怨。这就迫使我们不能不从根源上、从哲学上、从深层的思维模式上进行反思。一、看出了文本还是看见了自

2、己?占据我们教学思想核心的,有两种哲学观念:第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这是非常陈腐的、古老的;第二种,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这是非常新潮的、前卫的。①后现代在关于文本和读者问题上表现比较复杂,这里只针对我国教育界的主流话语,简而言之。后现代有时似乎很重视文本。巴特在《作者已死》这篇论文的最后部分宣布“作者已死”,并没有宣布文本已死。但是,在后现代的话语中,没有确定的(“本质主义”)文本,一切文本注定要被不同读者文化价值所“延异”,所以巴特宣布“读者时代到来”。读者中心说

3、,扩散到教育界,产生了恶性的、无限度的、读者自发主体的“多元解读”的理论。二者,一个强调客体,一个强调主体,看起来背道而驰,但是在思维的线性上却是异曲同工的。机械唯物论认定,文本内容会在读者头脑中得到反映;读者绝对自发的主体论,则认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独特的理解。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共同点是,从阅读到理解是一条直线,当中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障碍。先来看机械唯物论,它虽然已经遭到唾弃,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教学实践中,阴魂不散。仅举一例,有老师在解读《背影》时得出结论,爬月台部分最为动人,原因是作

4、者善于观察,乃布置学生课后作观察练习,在观察的基础上作文。把观察看成是反映,当成为文成功之道,却对观察没有起码的研究,目前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滔滔者天下皆是。观察并不是照相。人的大脑,并非英国古典哲学家洛克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也不像美国现代行为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外部信息对感官有了刺激,就会有相应的“反应”15。多年前,四十二名心理学家在西德哥廷根开会,突然两个人破门而入,一个黑人持枪追赶一个白人,接着厮打起来,一声枪响,一声惨叫,两人追逐而去。前后经过只有二十秒钟,有高速摄影机记录。会议主席宣布:“先生们

5、不必惊惶,这是一次测验。”测验的结果相当有趣:四十二名专家,没有一个人全部答对,只有一个人错误在百分之十以下,十四个人错误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十二个人错误为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十三个人错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简直是一派胡言。②光是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经不起检验的。观察并不是机械的反映,它不同于观看,而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主体的预期,没有预期,往往就视而不见。这是人的一种局限性。预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感官的选择性,感知只对目的开放,其余则是封闭。预期中没有的,哪怕明

6、明存在,硬是看不见。福建漳州南山寺有个挺古老的泥菩萨,传说当年雕塑师很自信,说塑成以后,完美无缺,如能挑出毛病,分文不取。有关官府发动百姓参观,都挑不出毛病,一个小孩子却看出来了:手指太粗,鼻孔太小,挖鼻孔成问题。为什么明摆着的毛病大人看不出,小孩子却一目了然?原因就在于小孩大多有挖鼻孔的习惯,有这个预期,而大人一般则没有。和心理预期的封闭性相联系的,还有主观的同化,或者叫投射性。明明没有的东西,因为心里有,却看见了。“郑人失斧”的故事说,斧头丢了,怀疑是邻居偷了,于是去观察邻居,越看越像小偷,后来斧头找到了

7、,证明不是邻居偷的,再去观察,就越看越不像小偷。这里有心理学的深刻奥秘。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外部信息只有与固有的心理图式(scheme)相通,才能被同化(assimilation),才有反应,否则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而不觉。相反,心理图式已有的,外界没有,却可能活见鬼。《红楼梦》里写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明明是从来没有见过,却硬说这个姑娘我见过。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悲观。人就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了吗?不,人的心理图式,在其边缘上,也有开放的可能。在新颖刺激反复作用下,就会发生调节(accommodatio

8、n)。③建构主义的教学要求在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交界处下工夫,就是这个道理。15机械唯物主义抹杀读者和作者的主体性,其余毒甚烈,尚未得到彻底的清算。我们的教育学权威又大吹大擂地引进了西方当代读者中心论,走另一个极端,把读者主体绝对化,鼓吹超越文本的自发主体性,把尊重学生主体性无条件地放在首位。这就产生了两个原则问题:第一,完全排除了文本主体对阅读主体的制约;第二,对阅读主体心理图式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