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

ID:34572850

大小:333.9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8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_第1页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_第2页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_第3页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_第4页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第12期3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袁江张成思内容提要:本文在强制性技术变迁假说下,针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特有的变迁机制,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过剩和结构失衡特征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文章以此框架为基础,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经济波动、不平衡增长、潮涌现象、价格分化等现象的交互过程,并以1978年至2007年的数据对设立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控制力和技术引进对我国的投资、价格、收入差距以及经济结构都具有显著影响,而收入差距扩大是抑制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应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特

2、征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启示。关键词: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经济周期一、引言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经历了两轮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但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初期的经济波动不同,这两轮周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指出若干前所未有的重要特征:(1)经济运行中出现明显的“潮涌现象”,企业投资在每一轮经济周期早期像波浪一样向若干特定的产业部门倾斜(林毅夫,2007);(2)市场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逐渐由“产能不足”向“产能过剩”转变(刘树成,2004);(3)宏观经济出现明显的价格水平“二

3、元分化”现象,即在工业部门价格水平波动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农业、原材料等部门价格水平出现周期性上涨,随后带动了物价总水平的全面上涨(袁江,2009)。然而,以上三大特征性事实仍不足以刻画中国宏观经济特征的全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对平衡的经济运行不同,中国经济波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平衡增长”特征,即在每轮经济周期中,经济总量扩张必与经济结构分化相伴随;反之,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亦随经济回落而缩小(见图1)。这种总量增长与结构分化相联结的特征,与其他三大特征性事实一起,构成了本文分析过往20年间中国经济周期的基本主线。作为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内容,经济周期历来

4、是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相互竞争的理论假说。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总需求变动的需求面冲击,从而表现为经济围绕长期稳定增长趋势的短期偏离或变动。假设短期内就业和价格调整存在粘性,那么总需求变化的冲击必然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增减,从而形成经济波动和周期调整(Mankiw&Romer,1991)。但是,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假说———市场本身是完善的,经济周期并非产生于价格粘性下的需求冲击,而是来自于外生的技术冲击。例如,当技术进步对总量生产函数带来正向冲击时,会改变工资、利率等经济变量的相对价格,3

5、袁江,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邮政编码:100005,电子信箱:yuanjiangcn@gmail.com;张成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zhangcs@ruc.edu.cn。本研究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批准号08JZD0011)。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修改意见,并感谢香港中文大学杨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璋教授对本研究的帮助。当然文责自负。17©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

6、//www.cnki.net袁江、张成思: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图1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分化(1989—2008)数据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其中工农部门生产率差距结构=(工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P农业劳动生产率3100%。从而引起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调整其劳动供给与即期消费等行为,由此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变化并形成经济波动(Kydland&Prescott,1982)。显然,需求冲击与技术冲击理论都是以经济系统相对稳定为基本假设前提的。而以分析经济系统危机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从大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出发,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生产的过度扩张与

7、市场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中译本,2004)。以上三大理论假说构成了分析经济周期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石。近年来,刘霞辉(2004)、刘树成(2007)以及龚刚、林毅夫(2007)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尝试从中国经济的体制、制度及结构等基本特征出发来探索中国特有的经济周期理论。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Brandt和Zhu(2000)的转轨经济“预算软约束论”,陈东琪(1992)的“强波经济论”,以及陈璋等(2006)的“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假说”等。毋庸置疑,以上文献对研究中国经济周期问题具有重要理论

8、价值和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