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

ID:39057850

大小:1.05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24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_第1页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_第2页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_第3页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_第4页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偏向性技术变迁_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_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ECONOMICREVIEWNo.22012偏向性技术变迁、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吕朝凤黄梅波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

2、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认为,这个战略是成功的。关键词:实际经济周期动态一般均衡习惯形成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中性技术冲击一、引言实际周期(RealBusinessCycle,以下简称RBC)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主要代表性论文有Kydland和Prescott(1982)、Long和Plosser(1983)、King和Plo

3、sser(1984)、Hansen(1985)、Prescott(1986)、Kydland和Prescott(1991)等,其中又以Kydland-Prescott模型为代表,它为后来RBC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模型框架。国外许多学者对RBC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扩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向:首先,一些学者将传统RBC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如Mendoza(1991)、Backus、Kehoe和Kydland(1992,1994)等。他们试图解释一些开放经济特征,如贸易余额的逆周期性波动、各国消费的高度相关性等。其次,另一些学者尝试对传统RBC模型进行一些修改和引入多重冲击,以更符合实际经

4、济。如Hansen(1985)、Christiano和Eichenbaum(1992)、Gavin、Kydland和Pakko(2007)、Young(2004)、Ríos-Rull和Llopis(2010)等。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的RBC模型正是来源于Young(2004)的开创性工作。Young(2004)认为,传统RBC模型假定要素弹性是稳定的、技术冲击主要来源于中性技术冲击,这个假设与观测事实明显不符。在短期内,“要素份额有明显的变动(美国)”(Young,2004)。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就是指影响要素弹性(或要素份额)的冲击。研究表明,在此基础上构建的RBC模型可以解释美国93%的

5、经济波动。但Young(2004)的RBC模型中冲击来源于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完全忽略了中性技术冲击(或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的影响。因此,Ríos-Rull和Llopis(2010)提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与中性技术冲击的RBC模型。方法是将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视为一种分配冲击,要素份额(劳动弹性)围绕一个均值波动。但他们模型的预测结果是,同时引入以上两个冲击的RBC模型却只能解释60.53%的美国经济波动,低于Young(2004)模型对美国经济波动的解释力。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同时引入上述两个冲击的RBC模型的构建。最后,还有一些学者尝试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HabitFor

6、mation)引入RBC模型。这方面的研究是在*吕朝凤,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361005,电子信箱:chaofenglv@126.com;黄梅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邮政编码:361005。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08JJD790134)支持。感谢匿名审稿专家中肯的评论和修改建议,文责自负。3120世纪末才逐渐展开的。基于Naki和Moore(1996)、Guariglia和Rossi(2002)分别通过PSID数据和BHPS数据为习惯形成找到的实证证据,Lettau和U

7、hlig(2000)、Letendre(2004)、Schmitt-Grohé和Uribe(2010)分别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引入RBC模型,以讨论习惯形成引入后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情况。他们提出,习惯形成的引入“降低了消费跨期替代的弹性;当技术冲击发生时,个体倾向于选择更多的闲暇,于是不会对消费调整太大”,从而“改变了传统RBC模型中消费、就业对技术冲击的反应,使消费更加平滑”。研究表明,“引入居民消费的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