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

ID:35154355

大小:9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20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_第1页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_第2页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_第3页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_第4页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_第5页
资源描述: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次第讲记 9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如果对于生死的取蕴自性,没能看到它的真相而发起真实厌离心,那么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没有发生之处了。发起真实的求解脱心首先要明白希求从哪里解脱,为什么要从这里解脱。如果对所要解脱之处还不清楚,为什么要解脱也不知道,那怎么会有真实的求解脱心?这里所要解脱之处不只是三恶趣。比如看到三恶趣苦特别漫长、剧烈就有了很大的畏惧心,想到落入三恶趣以后的凄惨景相就一心想寻求一个真正能从中超出的办法。这样发生厌患,又有了因果正见,然后断恶修善,可以超出恶

2、趣。这是下士的意乐,相对的比较容易发生,这里的求解脱心不止是这样,是想要彻底的从生死轮回里解脱的心。怎么才能发出彻底的求解脱心?首先必须认识取蕴的自性,也就是看到它在轮回里从始至终就是在转苦轮,一个接一个的苦没完没了,而且只要还有苦因,它就会源源不断地发生苦。就像前面所说的会成为当生众苦之器,会成为依之发生诸苦之器,或者成为苦苦器、坏苦器、行苦器。这个取蕴还在结蕴相续的时候就是在轮回。道次第讲记 9现在大家的对轮回的概念很模糊,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从外相上看,这个取蕴时而上升天界、时而下堕恶趣,不断地轮转,从这个循环的状况就叫“回”,从一直不间断的状态就叫“轮”,在六道的各个处所

3、来回地受生就叫“六道轮回”。从最细的地方看,五取蕴一念接一念地相续,这就叫轮回。这个只有洞察了五取蕴的自性才能知道。也就是这个生死取蕴的病态一直除不掉,它的生苦机制断不了,就像癌症患者身上的病灶没清除,那不管怎么样他都是拖着这个病不断地往前走,而且由于这个病因、病的机制不断地出生病苦。只有在总体上知道了这个轮回取蕴唯一是纯苦的自性,它是一切万苦发生的根源,知道这个造苦的机制没有破掉以前除了受苦之外没有别的受用,这样才能引生真正的厌患心,然后他就开始思维,什么时候能从这个取蕴的相续里解脱呢?这时他有了希求从五取蕴的相续中解脱的心,这叫做求解脱心。这是真实的想彻底中断轮回、彻底超出

4、这个相续的心,由此他就会一心往超出轮回的方向走,任何将被拉进取蕴相续里的事情都会延后。他心里想的是从中超出,一心思维它的根源在哪里,怎么切断它,一直专注在这上面。这样才是有求解脱心或者出离心的摄持,修习出世间以无我慧为根本的大道,才是走向出世间的道,没有这一点那就都是世间的道,与解脱无关。只有自己已经是真心的想从中出离,再看在生死流转里面的所有有情,他们都同样是五取蕴相续的状况,不断地在转苦轮,这个时候会起大哀愍心,会想“道次第讲记 9我要拔济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他看到众生都很可怜,知道都是唯苦无乐,这才能发生真实的大悲。因为这个大悲要遍缘到三苦有情,而不只是因为看到了人间的

5、悲剧,或者旁生界的惨景。要有所缘大、欲乐大等等的内涵,所缘大是指遍缘三界一切有情,欲乐大是要誓愿拔除一切众生身上的苦因苦果,这必须对苦有到位的认识。这种苦不是局限在苦苦的认识上,而是要彻底地看到五取蕴纯是苦性,或者了解三苦,这样不仅仅是对恶趣众生生悲心,对人天有情一样生悲心,他发的愿是立誓把尽轮回界的所有有情都救度到无苦的彼岸。大悲的发生处就是观苦,所以《瑜伽师地论》说要遍观一百一十种苦来增长菩萨的猛利大悲,不观苦,哪里会有拔苦的愿呢?不知道自苦,哪里能知道他苦?不知道五取蕴苦,哪会知道轮回周遍是苦,哪会发起遍缘一切有情誓拔其苦的大愿?比如一般人看到那些缺手断脚、跪在路边乞讨的

6、乞丐时觉得很可怜,于心不忍,所以给他衣、给他食。当然这也叫悲心但是不是大悲心。一般说“他很有大悲心”,这都是随便说说的,其实他是有一些悲悯心、同情心,但绝对称不上大悲心。因为他没有遍缘三界一切有情,也没有这种目光能看到升天等同那洛迦。给予别人安乐时也不会想到“众生一直被这个最严重的五取蕴病缠缚着,不得解脱,我一定要让他得到解脱”,这种广大的心也没有。像这样给予一些衣食暂时解除一点生存之苦,但是没有拓展到大乘大悲的层面。道次第讲记 9只有以大悲为基才能生出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有好几个周遍,它遍缘一切有情苦、誓愿拔济苦,遍缘一切有情乏乐、誓愿给予乐,自己愿取证无上的佛果,然后把一切众

7、生都安置在佛果。是这样的大菩提心,所以他的观念上量非常大。这个心念开不出来那跟小乘有何差别呢?小乘也有慈、悲、喜、舍,也有一分想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不称为是大乘,大乘是从有了菩提心以后才开始入门的。这样就可以看到,无论是自身趣入解脱道,还是为利他故趣入大乘道,无论转趣大小哪一乘,对生死取蕴的自性发生真实的厌患意乐是极为切要的。从这里看到大小乘一贯的修证体系,必须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小乘是单考虑自己一个人的事,大乘是拓展其心量,遍观一切有情苦的状况,发起悲心,这个拓充到了大悲的层面,之后就有大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