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

ID:35501641

大小:57.6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5

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_第1页
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_第2页
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1(种群的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种群的特征—、嚼段今斩(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中由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本课题讲述的种群具有了个体水平上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整体不是部分的叠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做了铺垫。(二)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了初步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自

2、学能力,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又较强,观察、分析数据、提炼其中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教师可通过合理的引导能够让他们对本节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生物学素养。1.知识目标:理解种群的概念和含义,能说出种群的特征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能识别年龄结构的类型图。2.能力目标:学会应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用种群特征的知识解释“国家为什么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现又为什么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等类似的问题。1・重

3、点:列举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难点:(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密度估算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式把学生顺利带入本节课的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去。此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要主动的建构起知识体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助学习的机会。另外,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A.教曇实施过程教学过程教材环节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行为教师行为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揭7F主题(2分钟)2、创设情景引入新知(2分钟)3、自主学习、获取新

4、知(5分钟)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请学生按层次由小到大依次说出,提到种群时请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并判断下列说法属于种群的是(c)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一个牧场里所有产奶的奶牛C、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d.甲乙两个不相通池塘里的鲤角再请学生说初中群概念中应强调哪些关键词?学生回答:一定区域、同种、全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以及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我们一起来学习估算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60-6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样方法:a、样方法的步骤;b、常用的取样方法;C、使用的范围及应注意

5、的事项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以问题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标志重捕法:a.标志重捕法的步骤;b.计算公式;C.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的最佳答案,并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对小组的结果进行点拨,评价,与补充教师继续设疑:仅靠种群密度能否学生讨论并展示反应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要想了解种群未来的消长情况,还得学习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总结并利用多媒体展教师要求学生继续阅读课本第62、不自己的成果63页并回答以下问题:a、什么是出生率和死

6、亡率?b、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学生思考并回答C、什么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种群数量的几d、种群的数量特征共有几个?个特征,并完成e、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几个?教师提出的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激励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问题一: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怎样?若小于或等于呢?题。问题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小组讨论种群的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吗?怎样影响?五个数量特征之加深理解问题三:年龄组成怎么影响种群密间的关系?并用度?简单的图示表示请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并回答教师协助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适时的逐一进行点评。教师和学生

7、共同归纳总结本节内容出来、进行展示。4、合作交流、展ZF结果(10分钟)5、自主学习、获取新知(5分钟)6、合作交流、展ZF结果(15分钟)7、归纳总结,反思升华(5分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