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

ID:36033297

大小:283.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4-29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_第1页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_第2页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_第3页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_第4页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 流刑前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本文承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謹此深致謝忱。陳俊強**明志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將罪犯遠逐他方的刑罰,三國以降稱作「流徙刑」。遭流徙者往往是觸犯了嚴重惡行,其中尤以謀反罪為多。這些案例中有部分是謀反者遭減死遠徙,但大多是謀反罪的牽連犯。另外,流徙犯最常被流徙到交州、廣州、越州等嶺南地區,其次是長江下游的揚州(包括東揚州)和江州。一般而言,流徙地的選擇與犯行的嚴重性,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遭流徙嶺南者多半犯行嚴重,相較於此,流徙揚州地區者,通常所犯較輕,其目的主要是將人逐出建康的權力中

2、心,而非加以嚴懲。犯人一經流徙,都是終身不得還鄉,不過,歷代帝王不時會下詔恩准這些負釁流徙者,悉聽還本。六朝的流徙刑主要仍是一種代刑的地位,是皇帝給予死刑犯或者嚴重罪惡的牽連犯的一項恩宥。不過,發展到劉宋明帝時期,一度自代刑進而成為正刑的地位,此誠流徙刑的一次變革。及至蕭梁初建,流徙刑被廢止不用,後來雖一度恢復,但最終仍在大同十一年再度被廢。直至南朝覆亡,流徙刑都不復再見,此又流徙刑的另一重大變革。此外,有別於漢代的遷徙刑尚具有經濟開發和解決兵源等作用,六朝的流徙刑似乎只具有法律和政治層面的作用。關鍵詞:三國 兩晉 南朝 流徙 流刑 刑罰制度33三國兩晉南朝

3、的流徙刑──流刑前史一、前言從中國刑罰制度發展史的角度考察,秦漢帝國最引人矚目的,毫無疑問,當然是肉刑的廢止和徒刑的確立。相對於此,隋唐帝國最值得注意的,毋寧是流刑的邁向成熟,進而促成笞杖徒流死的新五刑體系趨於完備。新五刑體系為宋元明清所承襲,歷一千二百多年之久。是故,流刑之確立,影響至深且鉅,實不可等閒視之。 關於流刑成立及其在刑罰史上的意義,可參看拙作〈試論唐代流刑的成立及其意義〉,收入高明士主編《唐代的身份法制研究──以名例律為中心》,台北:五南出版社。將罪犯逐離原籍,徙送遠處之處罰,上古之世或稱「流」或作「放」。 《尚書‧舜典》云:「流宥五刑」。又云

4、:「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及至秦代,則名曰「遷」。在睡虎地秦簡中所見的遷刑,大抵是針對不大嚴重之犯行。遷刑在秦律中屬於正刑之一,這種地位在漢初依舊如此。張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讓世人有緣一睹漢初的律令概況,在這批簡牘中,仍清楚看到遷刑的條文,可見直到惠帝年間,漢律的正刑中仍有遷刑。然而,遷刑在後來的漢律中消失了,究竟甚麼時候廢除遷刑,又為何要廢除遷刑?暫時不得而知。然而,漢代的刑罰體系中雖然廢除了遷刑,漢代皇帝卻經常將罪犯遷徙到邊地,因此,漢代雖無遷刑之名,但卻有遷徙之事實。 大庭脩氏〈漢徙遷刑〉,收入氏著《秦漢法制史研

5、究》(東京:創文社,1982),頁165~198。邢義田氏〈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頁411~435。隋唐流刑固然可溯源自秦漢「遷徙刑」,但是,漢代的「遷徙刑」如何發展成後來的「流刑」,學界卻鮮少討論。筆者不揣才疏,排比史料,對魏晉南北朝的流徙制度,作一全面的考察,以明秦漢遷徙刑的發展和唐代流刑之形成脈絡。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長期存在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流徙刑在南北各有不同發展。因此,為免篇幅冗長以及能充分突顯各自主題,筆者先對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作出探討,至於北朝部分,將見另文。33三國

6、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二、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概況1.三國時期關於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案例,在史籍中共輯錄得一0九則,現製成附表一〈三國兩晉南朝流徙人表〉。附表一的編號1至32,是三國的流徙案例,其中三國曹魏六例,蜀漢三例,孫吳二十三例。綜觀三國時代的流徙刑,可歸納出以下現象:首先,三十二個案例一律寫作「徙」某地。秦漢之世,皇帝經常將罪犯遠逐他方的刑罰,或稱「遷」,或稱「徙」,但至三國時代,史籍中的「遷」似乎不再用在刑罰上,而是泛指職官的調動。將犯人遠逐之刑罰,漸漸限制稱作「徙」或「流徙」 例如,編號4李豐女遭父親牽連被徙樂浪郡一事,《三國志》作「徙」,成

7、書於唐初的《晉書》則作「流徙」。「流徙」一語,《三國志》中亦偶有出現。。職是之故,秦漢的「遷徙刑」發展至三國時代以後,當稱作「流徙刑」。第二,從曹魏的六宗案例來看,編號1的杜恕是因擅殺而被徙往冀州勃海郡的章武,距離首都洛陽相當遙遠。至於編號2至6案例,則全都屬於謀反罪的從犯或家屬。編號2是嘉平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除大將軍曹爽,獨攬朝政。與曹爽交好的夏侯霸畏而奔蜀,司馬懿將其子徙樂浪郡,樂浪郡即今朝鮮半島的平壤。其後,司馬師兄弟進一步肅清曹爽餘黨。嘉平六(254)年,夏侯玄、李豐等重臣被誅,家屬徙樂浪,而與李豐交好的許允亦遭遠徙。編號6是鄧艾

8、滅蜀後,遭鍾會構陷謀反伏誅,家屬徙西域。可知曹魏的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