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习题2

《六国论》习题2

ID:36160046

大小:9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六国论》习题2_第1页
《六国论》习题2_第2页
《六国论》习题2_第3页
《六国论》习题2_第4页
《六国论》习题2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习题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国论》习题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lù 贿赂)秦     率(shuài 大概)赂秦耶B.暴(bào 残酷)霜露奉之弥(mí 更加)繁C.洎(jì 自从)牧以谗诛犹抱薪(xīn 柴)救火D.秦击赵者再(zài 两次)为(wéi 治理)国者解析:A项,“率”,“全都,一概”;B项,“暴”应读“pù”,“暴露”;C项,“洎”,“等到”。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2、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解析:②古义为“泛指祖辈、父辈”;③古义为“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④古义为“智谋和力量”;⑥古义为“它的实际数目”;⑧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   B

3、.②⑤   C.③④   D.①⑤解析: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答案:B4.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A项,“于”是“和”的意思;B项,“至于”,固定短语;C项,“于”是“在”的意思;D项,“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二、课内阅读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

4、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

5、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解析:B项,互:交互、相继。答案:B7.下列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解析:D项,

6、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答案:D8.上段文字使用了对比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试简要说明分别是哪三个方面。解析:对比的三个方面可以从相关层次来划分对比的标准,在行文上通过对比增强了论点鲜明性和深刻性。答案:第一,将秦国战胜得到的土地和由诸侯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进行对比;第二,将诸侯战败失去的土地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进行对比;第三,将祖辈、父辈得到土地的艰难与子孙“视之不甚惜”进行对比。三、延伸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论养士(宋)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

7、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宾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

8、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于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