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导学案 (2)

《老山界》导学案 (2)

ID:36211712

大小:1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7

《老山界》导学案 (2)_第1页
《老山界》导学案 (2)_第2页
《老山界》导学案 (2)_第3页
《老山界》导学案 (2)_第4页
资源描述:

《《老山界》导学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老山界》导学案曲附张本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背诵、赏析精彩的语段。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险和坚强意志,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型:新授课时准备:2课时第一课一、课前导学:导学目标:1、查字典给加点字注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颤()呜咽()欺侮()蜷曲()点缀()攀谈()澎湃()(  )咀嚼()(  )矗立()酣然()2、弄清文章的思路,找

2、出文章中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理解顺叙的写法。知识脉络:学习观察方法。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能力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路,理解顺叙的写法。二、课堂导学:1、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本课写的老山界就是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提到的五岭中的一座山,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土名叫老山界,它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陆定一,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

3、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可由学生自学介绍)2、观察方法:(一)中心景点法(定点法)观察事物时,选定一个中心固定点,由此,将所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描写出来。所谓一定顺序是指由近而远、由远而近、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但不管按什么顺序写,作者的中心点始终不可发生变化,必须固定在一个基础点上。这种方法若运用的好,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如临其境、如在眼前的感受。(二)步移法(动点法)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化交代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其次,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

4、水帐。这样的描述方式,若能恰当运用,就如同一位导游在眼前具体生动地介绍风光,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受。《老山界》从不同的视角描绘“之”字拐的路上的奇观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即13–19段)如:13段:立足点:山脚(“从山脚”);观察角度:仰视(“向上望”)。419段:立足点:山腰(“在‘之’字拐的路上);观察角度:先仰视(“向上看”)后俯视(向下看)。1、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

5、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4、阅读课文,

6、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哪些困难?四方面的困难: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睡觉难(露宿峭壁,半夜冻醒);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伤病员多,敌人追击)。(教师引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讨论话题: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5、学生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三、课后巩固:1基础练习:记住“导学目标1”加点字的音、形,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背诵13–19段。2巩固练习:完成《课时精练》第6页关于13–19段的“提高练习”。3拓展延伸:

7、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学:导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换个角度提问,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阅读13–19节,完成⑴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⑵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⑶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2、赏析重要语句,品味精彩片段。知识脉络:文章的主题理解。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4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能力要求: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