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

ID:36596766

大小:5.71 MB

页数:156页

时间:2019-05-12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_第1页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_第2页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_第3页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_第4页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姓名:凌晨光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曾繁仁20070428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然而与热闹喧嚣的文学批评实践领域相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却显得有些冷清而平静。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指作为独立学科的文学批评学的建设,就国外的研究情况而言,文学批评学的系统研究不过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中国,它更是一门刚刚起步,远未成熟的新学科。就现已成形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来说,批评理论的表述层面与批评实践的实际进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错位,这体现为:在探讨思考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主体等问题的时候,对新出现的特别是2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批评观念、批评意识关注和吸纳得不够,于是造成这样一种结果: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些关键词,如交往理性、对话理论、主体间性、意向性等,几乎没有被整合到批评理论体系之中。上述状况的存在为本论文的研究取向提供了目标,在当代理论语境中探讨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尽量运用新的观念、理论,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思考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运作机制、主体功能等课题,这是本论文写作的努力方向,也是本选题理论意义及价值的体现。论文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站在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前沿地带,回顾和总结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实绩,发挥批评理论体系的顺应与整合效力,使得批评理论的概念设置、命题内容

3、、理论逻辑、思维结果都能反映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内涵和新动态。论文以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结合归纳综合、演绎分析、分类比较等方法,同时借鉴现象学、解释学等方法,力图更加全面立体地勾勒出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整体轮廓。论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交流与批评”,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入手,探讨人类的一般交流、艺术交流与文学交流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学交流的内涵在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而对文学交流的机制、媒介和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在进一步突出文学交流的特性与功能的同时,将文学批评纳入文学交流整体流程之中,以确立文学批评的位置、角色和主题,体现出交流学视

4、角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特色。第二章“话语与批评”,首先对话语概念本身进行梳理,从话语与交流、话语与陈述、话语与权力等不同角度进一步探讨话语的特性和实质,把握话语理论的内涵。其次对文学话语进行专题研究,从指称与语境的关系、文学话语的表达建构行为与文学隐喻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揭示文学话语不同于一般话语的独特之处。然后将重点放在批评话语方面,就话语的生产性与批评理论的增殖、话语的对话性与批评理论的多元开放等问题进行阐述,以凸显文学批评在话语性的文学整体活动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第三章“文本意义:文学批评的关注焦点”,在引入法国学者雅各布森交流图式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进

5、,以一个可以专门用于文学批评这一特殊交流行为的图式作为参照系,分别从交流主体(即作者与读者)、交流背景(即语境与联系)、交流载体(即文本与代码)三个方面考察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行为,文本意义的解读既不是向作者原意的回归,也不是读者的随意解释,而是以交流图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为依据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在此,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超越单纯的价值评判,转而以意义阐释和探寻为主要内容的新特征得到了强调,并使轻解读重评价的传统批评观念得到纠正,批评重新成为一种以解读为基础,解读与评价并重的活动。”第四章“问性: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以“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为启发,将“问性”作

6、为描述和界定文学批评特性的关键词,以突出它的中介性和桥梁性。文学批评既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中介,又在自身体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互补关系;它还兼具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综合调节,以指导批评行为的功能;并且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文学批评亦能求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可以说,间性理论使得我们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问题的理论探讨更趋全面与合理。第五章“阐释与评价:文学批评的程序、步骤与功能”,首先探讨形成文学批评的主客观条件的问题,然后按“准备、观察、潜入、领会”四个阶段分析文学批评的思维程序。紧扣意义阐释和价值评判这两个批评活动的中心内容,梳理出“确立标准——具体分析——整体揭示”这样一种文学批

7、评的实施步骤。进而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问题加以总结和概括,分别就文学批评对作家、作品、读者、社会的影响作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2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六章“话语主体:文学批评家”,对批评主体的心理素质、心理特征、行为准则、类型划分等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将批评家的心理素质总结为“整体感、平衡感、还原能力”三个方面;从“审美体验、审美意向、意义表现”三个方面探讨批评家的心理特征问题;以“对象化、自主性与公众性的统一,克服偏见、建设性”作为批评家的行为准则;分别将“角色身份、批评态度、批评方式”作为分类依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