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

ID:36708978

大小:421.6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4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_第1页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_第2页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_第3页
资源描述:

《黄瓜菌核病性状及其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瓜菌核病黄瓜菌核病病蔓和病瓜 黄瓜菌核病病瓜上的菌核【病害名称】:黄瓜菌核病【症状特征】: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距地面5-30厘米发病最多,瓜被害脐部形成水浸状病斑,软腐,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最后产生黑色菌核。茎部被害,开始产生退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植株枯萎。幼苗发病时在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病斑绕茎一周,幼苗猝倒。【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以菌核留在土里或夹在种子里越冬或越夏,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子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孢子侵染衰老的叶片或

2、花瓣、柱头或幼瓜,田间带病的雄花落到健叶或茎上,又引起发病,如此重复侵染。但在连茬、茄茬或十字花科蔬菜茬地病重。【防治措施】: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农业防治。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5cm,将菌核埋人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3.种子

3、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50%异菌脲或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配成药土耙入土中,667平方米用药1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或31℃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5.茎部涂抹防治。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异菌脲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控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

4、染茎部时前期不易发现,可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查找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6.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0%腐霉利烟剂,每100立方米1次25~40g,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方法交替防治3~4次;或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次1kg;或喷洒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或35%多菌灵磺酸盐悬浮剂700倍液、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悬浮剂800倍液,于盛花期喷

5、雾,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L,隔8~9天1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使用腐霉利的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